日前財政部發布出口統計,上半年出口成長25.9%,創下近四年最高,看似不錯,然而多數傳統產業成長仍緩,甚至衰退,若以30個出口品項觀察,仍有20項處於衰退,創造許多就業機會的傳統產業仍然艱困,而占就業僅一成的半導體及資通產業卻有40%的高成長。
本來產業就各有循環,景氣周期未必一致,然而一國經濟的發展總該有一些火車頭產業,當其景氣熱絡時,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跟著熱,如果半導體產業是火車頭產業,那麼我們無需憂心,因為其生產活動勢將帶給許多產業活水,總體經濟自然就會趨向繁榮。
如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火車頭嗎?這可以由「產業關聯表」得到答案,110年的產業關聯表(63部門)告訴我們,當半導體產業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要生產價值1,000元的產品時,需要配合投入晶圓、光電材料、石化原料、智財權、IC設計等等,總計能創造2,308元,向後關聯係數是2.308,然而,別太高興,這些投入有不少是自國外進口,扣掉進口之後,真正帶動國內生產的效果只有1,486元,依據主計總處所編的「國內關聯程度表」,向後關聯係數只有1.486,這個關聯係數不大,帶動效果有限,因此看來不能算火車頭產業。
當然,隨著國內產業鏈的形成,關聯係數是會變的,產業鏈愈完整,則景氣熱絡時一呼百應,向後關聯係數會提升。過去石化產業隨著上、中、下游供應鏈的形成,化學材料業的向後關聯係數達到2.03,其向前關聯係數更高達4.2,這說明政府可以循產業關聯政策,讓一個產業形成遙相呼應的聚落,而成為火車頭產業。
火車頭產業需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向後關聯係數大,其二是產值高,兩者缺一不可,有很多產業是有大的關聯係數,可惜產值不高,自然不可能具有火車頭的動力。相反的,有些產業的產值很高,但沒有帶動的作用,因此也成不了火車頭,如今的半導體產業就屬這一類,產值高但關聯係數太低。
產業關聯表需有普查資料才編得出來,因此五年才能得出一張表,以95~110年這四次的國內關聯程度表觀察,電子零組件的向後關聯係數依序是1.582、1.554、1.495、1.486,向後關聯係數呈遞減,這說明二十年來半導體業的帶動效果非但沒有提升,反而是下滑的,這意味著半導體產業離火車頭愈來愈遠。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關聯表(63部門)談的是因應一個部門的最終需要,其餘62部門要配合投入的情況,投入愈踴躍,那才是火車頭,110年電子零組件向後關聯係數1.486,其中自己部門就有1.271,這意思是向後關聯效果有85%都在自己部門,擴散到其他62部門的比例只有15%,二十年來擴散至其他部門的效果逐年降低。
反觀金屬製品、塑膠製品、機械等產業向後關聯,連動到自己部門的比率只有5成,食品業、汽車業也只有6成,景氣外溢效果都比半導體產業來得大,一方面固然與產業特性有關,但也與政府的產業設計有關,若能善加規劃半導體上、中、下游,從設計、生產、應用、到服務端都能從產業關聯的視角出發,則未來半導體產業仍有可能成為火車頭產業,如此一來,隨著半導體的活絡,不僅帶動景氣,也可以改善如今產業不均衡的困境,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高薪的工作機會。
產業關聯表是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昂提夫(W.W.Leontief)所創,藉由此表使得經濟分析更具科學性,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主計總處編製產業關聯表已四十餘年,可惜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面對產業不均衡的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實有必要循產業關聯表,釐清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讓半導體成為火車頭產業,也許是當前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