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量進口大宗原料、高端商品、半成品的中國,如今「胃口」縮減導致進口疲軟。這固然與消費低迷、房市崩盤、供應鏈轉移等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近年中國厲行進口替代所致。這對各國企業經營帶來的衝擊,影響或不下於關稅。
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進一步鞏固其「世界工廠」地位,產業鏈供應鏈實力在吸收大量境外技術與經驗下得到大幅強化。時至今日,中國佔了全球製造業產出的三分之一,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印度、韓國等前五大領先國之總和。
近期美國掀起貿易保護浪潮,中國雖呼籲各國支援自由貿易規則及多邊貿易體系,但實則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商品也變得越來越不感興趣,以美元計,2022年底至今年5月底,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總額下降11%,日本下降17%,德國下降18%。
這種貿易失衡的情況,一方面是近年疫情爆發迄今,大陸內需疲軟抑制了對外商品的巨大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高層在國安與避免「斷供」思維下,鼓勵以本國供應商取代海外供應商,提速實現供應鏈本土化,此一趨勢更因中美貿易戰得到進一步催化。
在「官產軍民學」各方聯手下,中國落實供應鏈本土化已卓有成效。根據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完整工業體系需涵蓋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而中國是唯一滿足此標準的國家。
若再以完整工業體系的四大核心特徵:門類全覆蓋、產業鏈自主性、動態升級能力、四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來看,中國已形成從能源供應到高端裝備的閉環,部分產業即使在遭逢外部封鎖時仍能維持經濟運轉,具備關鍵產品(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的替代生產能力。
以汽車業為例,過去美歐日車廠在中國呼風喚雨,但中國進口汽車自2014年達到143萬輛高峰後持續下滑,2024年進口量僅剩70萬輛,年減12%,今年萎縮情況加劇,前5個月中國進口汽車18萬輛,年減達33%。主要是中國汽車產業技術與供應鏈的不斷強大,電動化轉型改變了市場需求結構,讓燃油車進口需求明顯下降。
另外,過去中國在經濟高速擴張時期「吃銅吃鐵」,是全球大宗物資、能源與金屬礦產的大買家,如今中國從巴西、南非等資源國家的進口同樣出現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房市泡沫破裂、需求放緩與自產增加。
例如,中國長期是國際原油最大買家,但因中國政府推動減碳與電動車,致原油需求放緩。國際能源總署(IEA)原本預期中國將在2025到2027年步入石油需求高原期,然而2024年需求就開始出現下降,較原先估算提早數年。
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不過近年來官方一直要求國企提高自產量,以實現自給自足,產量激增卻將中國煤炭現貨價格壓低至4年低點,讓買家對價格昂貴的進口燃料需求減緩。
兩岸貿易上也同樣反映此一現象。統計數據指出,今年1~5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有13%的成長,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輸陸成長率分別高達17%、22%是主因,但在41項輸陸產品當中,有26項仍是衰退的。可知大陸對台灣商品依存度的降低,貿易戰或帶來影響,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年大陸產業急速升級,供應鏈在地化所致。
中國在全球經濟扮演的角色早已今非昔比,其進口量下滑對世界經濟的復甦走穩絕非好事。在中國政府還未能改變思維,從需求端激發其內需市場之際,進口下滑意味著全球經濟將難以過度期望中國境內增長的拉動,一些貿易夥伴的經濟疲軟或將加劇。中國「胃口變小」的後續影響,是全球貿易戰下另一個值得持續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