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8社論

越南輸美對等關稅對FTA及台灣的啟示

image
美國對越南的對等關稅拍板,對國內企業當務之急,是建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二次希望工程,且政府應強化跨部會協調,透過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科專計畫等工具,全面協助產業鏈結AI、5G、半導體等技術,才能避免產業崩壞。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對越南的對等關稅經貿談判後,最新由46%降低至20%;經越南轉運至美國的出口貿易課徵40%關稅;越南對美國進口品關稅則降至0%。此一發展不僅對越南投資、供應鏈調整需要關注,相關自由貿易協定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PTPP(跨太平洋夥伴進步協定)的影響,更值得深入觀察。

 對已在越南投資的廠商而言,這是個正面的訊息,至少輸美關稅已由46%降至20%;但對未能滿足原產地規定、以越南為洗產地的廠商則是一大警訊,尤其是中國廠商、RCEP會員國廠商,向來利用越南過水、轉口至美國的廠商,將面臨重大的打擊。且除越南外,柬埔寨、印尼也可能面對洗產地的高關稅、轉口貿易成本增加。

 至於對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第一,美國課徵高關稅,自由貿易協定會員國可能加強會員國之間的區域內貿易,對缺乏自由貿易協定加持的台灣相對不利。

 第二,RCEP也面臨隱憂,因為中國經濟弱化、內需不振,過剩產能的出口,以免關稅、低關稅進入區域會員國,對各會員國有不可承受之重,考驗著會員國的容忍度及凝聚力。

 第三,加入RCEP、等CPTPP等自由貿易協定已非萬靈丹,端視各國比較利益而定。以中韓自貿易協定為例,兩國於2015年簽署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一開始韓國享有對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紅利,最近幾年比較利益丕變,中國逐漸在鋼鐵、造船、石化、太陽能、LED、電動車等領域占了上風,韓國反而對中國出現貿易逆差,代表自由貿易協定是個雙面刃,沒有比較利益,也會面臨會員國產品的嚴峻考驗,對積極加入CPTPP的台灣值得警惕。

 對台灣而言,越南對美國進口品課徵零關稅,才換取到20%的關稅,這還沒有包括檯面下的一些交易條件,付出代價並不小。而台灣未來即便是拿到相對為低的對等關稅,面對軍事、能源擴大採購,以及新台幣大幅升值、購買美國公債等代價。尤其是新台幣的升值,對台灣的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帶來重大的衝擊,高科技產業也有不少的匯率損失。

 再者,即使談定對等關稅亦非塵埃落定,美國手上仍有武器,包括部門性的關稅,甚至未來透過201、301條款的使用,對各國大舉課稅等都是選項。且貿易戰之後還有貨幣戰,甚至掀起地緣政治的波動,以鞏固美元、美元資產的利益。

 此時台灣除了見招拆招、戰術應用外,應該有更高格局的戰略,才能避免經濟、產業上出現重大損失。我們認為的大戰略應包括:第一,政府和民間半導體大廠應加強協調,建構產業投資的路徑圖(roadmap),對半導體先進技術赴美投資、供應鏈的移轉、經濟安全,有一套整體戰略,確保技術不會被掏空,並累積對美國談判籌碼。

 第二,強化台灣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策略,透過產業對美國投資協助美國再工業化、建立美國的輕工業、科技產業,換取美對台低關稅,以及貨幣升值的低度介入。

 第三,有計畫的協助產業數位轉型、綠色轉型開發歐洲市場,分散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歐洲市場重視淨零排放及需求少量多樣產品,因此,數位及綠色轉型為廠商開拓歐洲市場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四,最重要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二次希望工程。傳統產業面臨日圓貶值、中國傾銷、對等關稅、台幣升值的重大壓力,產業優勢逐步喪失。政府應強化跨部會協調,透過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科專計畫等工具,全面協助產業鏈結AI、5G、半導體等技術,並跨域至AI、半導體、機器人、重電、ESG等,才能避免產業崩壞,出現大規模的失業,衝擊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