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各大醫院急診大壅塞,不只民眾被迫長時間候診、等床,醫護人員也因高壓長時間的工作環境紛傳離職潮。這事件驚動了賴總統,並對衛福部長說出「明年不可再出現同樣狀況」的重話。過去幾個月,的確看到衛福部與健保署提出「改善急診醫護人員的待遇」等多項措施。這些措施雖有一定的幫助,卻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民眾為什麼去擠爆急診?」
平時診所上班並正常看診時,會去急診的民眾,絕大部分認為自己的問題「很急」。有些問題急,但不嚴重,例如:食物過敏引起全身蕁麻疹,到了醫院打一針就解決;有些問題嚴重不一定急,例如:健檢疑似癌症,可能很嚴重,但沒有急到非今天處理不可;當然,像中風、心肌梗塞,就是又急又嚴重,是一定要送醫院急診的。
到了三更半夜或例假日與節慶,大部分基層診所休診時,這時台灣醫療體系是靠醫院在撐盤,如又遇到疫情,就雪上加霜。這問題的根本原因,除因民眾習慣上醫院看病及轉診制度成效不彰等結構性問題,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基層診所,是一、兩個醫生在相對小的空間看診,沒有X光、血液檢驗的設備。所以以看感冒、腸胃炎及各種慢性病為主,無法處理「急症」。
參考其他國家的情形,大部分平常看診都須預約,醫院急診室非常不親民,用「走」進去急診室,要等幾個小時相當常見。所以許多24小時運作的醫療站應運而生。各國依其醫療體系有不同的形態,舉瑞士為例,城市的鬧區裡,例如:火車站常設有24小時開放,不必預約,隨時看診的醫療站,內有各種設備X光、驗血、驗尿、超音波等各種設備,隨時處理急症,真正救護車運送的病人,會直接送到醫院急診室,簡單的說就是急、重症分流。
政府希望民眾輕症不要去急診,也勸導醫院不要看小病,問題是目前台灣的醫療體系,除醫院急診與一般診所,沒有這種24小時運作以處理大大小小急診的醫療站。一到假日,大家都往大醫院急診室跑,有些醫院已在急診室開門診,專門快速處理這些急而不危的病人,但許多中小型醫院沒有足夠的人力與空間,只能讓依輕重緩急慢慢看診,那些可快速處理的病人,反無法疏解,急診室當然一到假日就亂成一團。解決之道,在於廣設24小時醫療站,最適合地點就是各縣市衛生所。
群體醫療中心(Group Practice Center),是我國1980年代,為解決偏鄉醫師不足問題提出的政策,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全民健保開辦前,是各鄉鎮非常受歡迎的政策,也是許多農村地區民眾看病的主要處所。全民健保開辦後,其醫療功能逐漸萎縮,主因健保採全面特約,所以原在群醫中心服務的醫師到外面開業,衛生所只留下衛生保健功能,大部分民眾已忘記衛生所有過這麼輝煌的歷史。
用衛生所最大的好處有三:第一、空間足夠,可以有各種設備,功能要比一般診所完備,還可以有值班室,可以24小時運作。目前許多山地鄉的衛生所就是如此,白班的醫護人員下班後,還可由就近的醫院(通常在山下)支援值夜班和例假日。其次,衛生所通常在各鄉鎮的行政中心,交通方便。第三、衛生所不需宣傳,本來就是民眾打疫苗的地方,只要政策一出,民眾就知除了上醫院,還有一個便宜方便,可以24小時就醫的選擇。
這項政策不必全國一致,中央政府認為不可行,各地政府可以自行試辦,因為經費不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公辦民營,政府出場所,只要市場有需求,自然會有醫師公會或醫院願意合作。只要是苦民所苦,疾民所疾,任何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政策,一定會受到歡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