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截至5月底,MSCI中國指數表現為14.3%,遠優於S&P 500指數的1.06%與MSCI世界指數的5.18%,顯示即使中美貿易關係日益緊張,資本市場信心依舊穩健。
支撐中國股市站穩腳步的關鍵有兩大原因。首先,中國科技產業可望重燃新希望。今年初DeepSeek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突破,市場對中國有望崛起成為AI強國的期待升溫。今年2月,中國政府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許多科技業高層獲邀出席,釋出民營科技企業再度獲政府青睞的訊號。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指出,2023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達164萬件,是美國的3倍以上,其中又以數位通訊為主要申請類別,反映出中國的技術創新實力不容小覷。
第二,儘管中美貿易爭端升溫,中國仍穩居全球貿易版圖核心地位。2024年中國出口總額達3.4兆美元,較20年前的5,940億美元成長近6倍;從進口面來看,中國吸納全球大量重要產品,例如逾9成的智利櫻桃、5成的美國黃豆,以及3成的韓國半導體產品都銷往中國,使其成為舉足輕重的出口市場。此外,中國佔了全球製造業產出的三分之一,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印度、南韓等前五大領先國之總和。
從長期來看,中國市場具備相對韌性。早在「川普1.0」時期,中國企業已開始調整營運模式、降低對美國依賴,並分散出口市場。截至今年1月底,美國市場僅占中國企業整體營收的5%,相比其他主要市場對美國的曝險仍高,中國反而顯得更具抗壓性。美方祭出更高關稅,反而為中國創造推進多邊貿易的契機,今年來積極擴展對外貿易合作,強化與東協、非洲、拉美、歐洲等區域的經濟連結。
儘管近年內需復甦動能偏弱,但在美國4月宣布對等關稅之前,已可見中國消費支出逐步回穩。中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消費品汰舊換新補貼、刺激旅遊與休閒支出、穩定房市等陸續推出,帶動消費者信心指數自去年底起逐步回升。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邁向成熟,投資機會也逐漸由成長型轉向價值型。政府持續推動企業治理與股東友善政策,包括鼓勵發放股利與庫藏股買回,反映企業愈來愈重視資本市場機制。截至今年5月,中國企業的股利與庫藏股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實質提升了股東回報。鎖定具備穩定現金流、評價合理、重視股東權益與長期報酬的企業,將是未來布局陸股的關鍵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今年以來國際資金開始回流中國市場,整體投資人配置比重仍處於偏低水位。但中國股市近五年與全球股市的相關性已大幅下降,突顯其已具備與全球市場走勢脫鉤的條件,具有分散投資風險的潛力。
下半年股市波動風險恐持續,尤其在地緣政治、關稅政策與全球資金動向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建議聚焦具備強勁獲利能力與政策支撐的優質企業,尤其是非核心消費與股息型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