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6李書良/綜合報導

供應鏈轉移 陸在美進口占比創2001年來新低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衝擊下,業者陸續將貨物與供應鏈遷出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其中最大受益者是台灣和越南,其次是泰國和印尼。

 綜合外媒5日報導,美國人口普查局4日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份額已經降至7.1%,創下2001年以來最低。若與2024年同期相比,則下降4.3個百分點,這是始於川普第一任期的長期下降趨勢的延續。

 另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中美貿易額為2,397.09億美元,年減9.1%。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1,774.17億美元,年減9.7%;中國自美國進口622.92億美元,年減7.4%。

 在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執政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極高的新關稅之前,中國在美國的進口份額於2024年9月曾達到14.8%。此次美國調整(進口來源)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國在亞洲地區的鄰國,今年5月,台灣和越南分別佔美國商品進口總額的近6%,而2023年為3%。

 報導指出,台灣目前在美國進口中所占份額,與中國大陸已經相差不到1.2個百分點,而台灣份額的提升,部分歸功於人工智慧(AI)領域對半導體需求的飆升,而台灣在這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至於越南進口份額的不斷增長,得益於來自中國的轉運,以及使用中國零部件在越南本土生產的商品。

 今年4月初,美國對越南徵收高達46%的對等關稅,以此防堵中國商品透過越南再轉出口美國的「洗產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