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6社論

擴大匯率波動因應匯市變局

image
當市場已形成新台幣升值的預期,且升值的幅度似有發散的跡象時,除加強管制外,央行對應的策略應有更多元的思考。圖/本報資料照片

 5月初新台幣一波強勢升值餘波盪漾。央行出面喊話搭配金融檢查等穩匯手段,新台幣升勢緩而未止,隨國際不確定性的變動,6月再啟動一波上攻行情,引來立法院的關心,更是第二季央行理監事會聚焦的議題。升勢浩大的新台幣持續在7月造成匯市波動,央行除了提升行政手段的調控力度,推出如買賣股強制T+1等作法,以因應新的情勢,所謂的柳樹理論也要發展新版本,以更大幅度的擺動控制升值的速度。

剛過去的6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央行出手強勢阻升令人記憶猶新,一口氣打貶逾7角,次日雖回升到本來相近價位,但在半年報作帳的匯價基準日,讓新台幣匯價收在29.902元的最直接影響,即出口商的財報數字因此美化許多。坦言之,台灣高度依賴出口撐起經濟的半邊天,尤其今年受關稅緩衝期的提前拉貨潮影響,上半年營收表現,其實吸納了全年大多數的訂單,因此提供一個有利於企業財報的匯價,也屬意料中事。

這並非史上首次出現的現象。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出現一波熱錢來襲,央行也曾在尾盤作價阻升逾1元,相同的是,隔天開盤就打回原形。當時此做法與提供作價方便無關,所展現的其實是另一層的意義:看似做了一場白工,事後檢視,市場的升值預期因波動的擴大因此受到抑制,縮短了匯市回穩所需的時間。

台灣經濟體量並不大,穩匯又是是央行政策重中之重,當市場已形成新台幣升值的預期,且升值的幅度似有發散的跡象時,透過金融檢查、匯入資金用途限制,乃至即將推出的T+1新制等,因利之所趨,管制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期的效果,於市場上逆勢而為則需耗費龐大成本,加上可預見的未來裡,不確定性影響始終如影隨形,因此除加強管制外,央行對應的策略應有更多元的思考。

經濟學上有所謂的「不可能的三位一體(the Impossible Trinity)」原則,意指任何一國家,都無法同時完成資本自由進出、匯率穩定、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三項目標,最多只能滿足其中的二項,以台灣的情況來看,由於資本進出某種程度上還算自由,所以只能於匯率相對穩定和貨幣自主性兩者間擇一。

此時如採取讓新台幣以偏低並大致釘住美元的匯率,看似有利出口報價競爭力,卻無法穩定貨幣供給,利率的操控也難以如臂使指,得隨美國的利率水準調整,碰上經濟衰退時,無法透過降息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成長,以免降息後的利差效應,引發資金流出套利。大部分經濟體多不採用這種制度,換言之,央行須以浮動匯率為代價,換取貨幣政策自主權。

而資本進出比起台灣更自由的香港,港幣自1983年10月採聯繫匯率制度釘住美元,結果就是放棄貨幣政策自主權,使得升降息步調與美國聯準會亦步亦趨,利差幅度非常小;又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因預期亞洲經濟高速發展,國際資本大幅流入,東南亞經濟體順勢提高利率吸引外資流入,但實際生產力遠遠落後,導致經濟泡沫化,泰國於當年7月2日放棄固定匯率制,貨幣、股市等資產價值應聲暴跌,還出現骨牌效應波及亞鄰諸國,台灣也被經濟學人點名將受到株連,整體經濟衰退,甚至引發社會和政治動盪的局面。

在美國聯準會降息預期下,美元續弱,加上台灣出口表現亮眼,手握大量外匯的廠商有拋匯需求,看升新台幣已成共識,短期雖尚有對等關稅的干擾,中長期來看,熱錢仍高機率會擴大流入。此時央行除設計更細膩的管制措施外,與其糾結於特定的價位區間,被龐大的市場壓力步步進逼,或許嘗試著讓新台幣匯市有更大的波動空間,讓穩匯柳樹擺幅加大,對於抑制升值預期、穩定匯市的效果說不定可收到更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