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化與智慧化驅動的產業革命浪潮下,大陸車企的崛起,讓全球汽車業迎來「中國時代」。最新統計顯示,在全球市值排名前50大車廠中,大陸車廠占17席,占比高達34%,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小米、比亞迪分別位居第三、四名,僅次於特斯拉與豐田。
綜合陸媒4日報導,截至7月1日收盤的全球車廠市值排行榜上,特斯拉以9,685.7億美元繼續稱雄,豐田以2,238.2億美元居次,大陸車企小米、比亞迪分別以1,979.3億美元和1,412.5億美元的市值排名第三和第四。其中,小米自去年3月發表首款車型SU7以來,市值增幅高達4至5倍,距離豐田僅差25%。
值得關注的是,與去年底相比,小米和比亞迪市值分別大幅成長76.71%和30.97%,而特斯拉下滑25.28%、豐田下跌14.80%,法拉利、賓士、寶馬、福斯等傳統豪強的增幅更是相形見絀。市值前50強中,大陸車廠不僅數量創下17家的歷史紀錄,小鵬、零跑、蔚來、極氪等造車新勢力紛紛登上榜單。
大陸汽車工業的崛起,除了表現在市值,最明顯的就是車市攻守之勢的顛覆。過去40年,合資車是大陸車市的主流,但如今陸產車市占率從過去約40%,攀升到如今70%左右,成為車市主流,合資車淪為配角。路透報導指出,陸汽車製造商將新車開發時間大幅縮短至18個月,比傳統車廠快一倍以上,這種「破壞性速度」讓其在大陸市場擊敗外國競爭對手。顧問公司AlixPartners表示,陸品牌電動車在大陸銷售的車型,平均推出時間為1.6年,外國品牌為5.4年。
大陸車企也善於利用成本與供應鏈優勢,例如比亞迪透過大陸較低廉的勞動成本,部署約90萬名員工,幾乎相當於豐田和福斯的員工總和。另與大多數車廠不同,比亞迪自製大部分零件而非依賴供應商,這也加速了開發並降低成本。
奇瑞首席國際品牌工程師Peter Matkin表示,大陸車廠員工經常一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時,「全球車廠根本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