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4陳欣文/台北報導

因應亞資中心發展 尤昭文:首要提升國內資產管理能力

image
新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尤昭文認為,台灣產管理業者的能力提升,才能讓產業創新再升級,私募股權基金、REITs基金等新商品的深化發展,進而吸引資金進駐,進一步壯大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要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為當前資產管理業者的商機與挑戰,新任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尤昭文認為,台灣產管理業者的能力提升,才能讓產業創新再升級,私募股權基金、REITs基金等新商品的深化發展,可展現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競爭力,進而吸引資金進駐,進一步壯大國內資產管理市場。

尤昭文在資產管理圈內曾被視為「外資金童」,主因是他紐約佩斯大學投資管理碩士背景,從基層海外證券交易員做起,加上擁有國際另類投資特許分析師執照,在期貨、外匯市場都有豐富的實戰資歷。曾任摩根投信總經理,2018年起轉任第一金投信董事長,推升第一金投信在ETF、主動基金發展,也在私募基金上積極培育人才,並於綠能、風電、基建投資上展現實力。

面對台灣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尤昭文說,基金規模不斷壯大,並非是展現基金業者實力的唯一指標,除共同基金、ETF基金外,應從更多元的商品、業務,培育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人才與能力。

據尤昭文觀察,人才與資金流向兩大問題,對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是挑戰也是機會。雖然台灣不乏人才,但專精投資信託業的人才仍顯不足;此外,台灣有充裕的資金,但資金多流向國外,未能有效引導至國內的長期投資項目。例如另類投資比例偏低,相較於國際市場約20%的另類投資比例,台灣目前僅有約2%,顯示台灣在多元資產配置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尤昭文強調,台灣資本市場過於集中在上市櫃公司,前端未上市的層次不夠,尤其資產管理業者普遍面臨績效指標(KPI)或者規模的成長,非著眼於長期投資效益。這種追求短期高週轉率的模式,與國外強調三年、五年績效的私募股權(PE)投資理念背道而馳,在銷售面應改變的不是去頻繁進出商品,應更注重推廣優質的長期產品,重視客戶長期投資收益目標。尤其市場對缺乏流動性的產品接受度不高,即使提供足夠貼水來彌補流動性風險,也可能因KPI壓力而難以推廣,這都是未來可以努力方向。

接任新任理事長的尤昭文,對提升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資管能力有高度期許,未來私募股權基金、家族辦公室勢必都能預見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參與,讓國內資產管理業者與國際齊步走,成為吸引資金進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