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703社論

AI淘金熱 台灣該押哪一塊呢?

image
在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開幕式,副總統蕭美琴提出關鍵主張,台灣未來除了鞏固硬體,更應在軟體應用、數據治理、科技倫理上提出屬於自己的解方。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世界正掀起一場新的淘金熱,只不過這次不再是舊金山礦場或虛擬比特幣,而是人工智慧。從矽谷到深圳,從金融創投圈到政府策略中心,所有人都在問下一步該如何卡位?這並非純粹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場全球經濟結構與產業秩序重塑的爭奪戰,台灣作為全球少數能掌握晶片製造核心能力的地區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起跑點,但在AI產業全面爆發的關鍵時刻,台灣不能只依靠過去的優勢,更應自問一個根本問題:在這場AI淘金熱中,台灣該押在哪一塊?

《造山者-世紀的賭注》電影六月中上映,引起不少產業人士熱議,甚至不少人在影院中,回憶當年而感動落淚。台灣現在正處於AI造山運動的前夕,從過去硬體主導的山脈,向一座尚未成形、名為「軟體應用」的高峰前進;在2025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的開幕式上,副總統蕭美琴提出關鍵主張,台灣未來除了鞏固硬體,更應在軟體應用、數據治理、科技倫理上提出屬於自己的解方。這句話是對台灣未來十年科技與產業競爭力的路線宣示,但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灣當年所造硬體產業奇蹟,是來自於政府、產業與民間累積的信任與協作,從上游的IC一直串聯到下游的PC,打造出難得的供應鏈系統。而今天的軟體發展挑戰,也同樣需要政策先行、教育配套、文化翻轉、社會參與。與其說「造山」是台灣科技產業價值的體現,那麼「造才」才更是台灣供應鏈造山的底蘊基石與發展起點。

 台灣的硬體成就,是歷經幾十年技職教育、產學合作與供應鏈垂直整合累積而來。台灣有台積電、日月光、廣達、鴻海,這些企業不斷傳承造才,才能讓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伺服器戰場屹立不搖。然而,從造才到造山,從製造到創新,從供應鏈到價值鏈,台灣與國際軟體產業上,似乎存在產品精神與規則設計能力的落差。

 台灣教育體系與產業,是否真的準備好孕育軟體造山者?在過去十年,台灣推動AI軟體創業,常見的是展示、概念,但缺乏真正能走出海外、產品化、商業化的成功案例;台灣對工程的精準度有高度要求,已達成高標品質,半導體代工大廠更是被國際設備原廠譽為具備開著跑車改跑車的實力,但軟體層面卻對使用者體驗、界面語言與品牌美學的培養相對薄弱,台灣願投資研發中心與伺服器產業群,但對養成設計思維、跨域整合能力的人才,長期以來的支持仍然相當有限。

 這是為何在AI淘金熱中,台灣硬體雖賣得比誰都好,仍難名列全球AI平台的核心發展區域。當矽谷與深圳用軟體思維創造平台經濟時,台灣仍困於接案導向與單點解決的專案邏輯;當國際新創在打造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工具與自動化生態時,台灣還在討論如何讓AI協助文件摘要與製作簡報等應用問題,這不只是技術差距,而是產業哲學思維的落差。

 但我們並非沒有機會。副總統蕭美琴所強調的「開放、多元、對話」環境,是台灣真正能打的文化底牌。台灣沒有極權的資料壟斷,但有健全的公民社會;沒有資本龐大的平台壟斷者,但有靈活敏捷的中小企業與技術團隊。軟體發展走向一樣可仿效當年硬體趨勢,提供國際人才良好環境,特別是國際華人,吸引群才來台打拚,台灣同樣有機會從造才走向造山,打造能夠擴張、能夠輸出海外的台灣版AI策略。

 真正值得深耕的,或是應用層中具台灣特色且全球需求的垂直領域,例如以龐大的健保資料與醫療系統打造的生醫AI;以中小型製造廠商與高密度設備數據與邊緣設備實力造就的智慧製造AI;及具備開放政府與民主運作的資料實驗場域所能成就的公共治理AI。

 AI的世界,不再是只靠一流工程師就能取勝,而是靠整合者、設計者、治理者共同堆疊的複合優勢。台灣能否如往昔勇敢押注,打造這樣的文化環境與制度平台,將決定下一代是否能在軟體時代中,不再只是扮演消費者或使用者,而更能走向造夢、造才、造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