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燈號亮出今年第一顆綠燈的警訊下、新台幣展現的強勁升值力道,為即將進入下半場的2025年奏起序曲,這個不平凡的一年,也從產業飽受驚嚇擴及到市場失控的焦慮。面對變局,台灣企業展現了高度的應變力,繳出外銷訂單連四紅的歷年同期次佳成績,金融市場能否同樣安渡危機,提升韌性、持續精進,於險中取富貴,也同樣受到期待。
源起於美國總統川普新政,對台灣經濟帶來的衝擊,雖然帳面數據還不難看,包括外銷訂單、經濟成長率都有一定的水準,進一步解讀卻不免心驚膽戰。受惠於AI剛性需求的科技業者表現不凡,但傳統產業卻在傾銷與低價競爭下難以為繼,經濟成長上半年高達5%的年增表現,下半年極可能要在1%的數據附近掙扎。
回過來看金融市場,所受到的影響更為顯而易見。5月初的新台幣狂升潮,匯市罕見的出現以元為單位的升幅,中央銀行從道德勸說到進場干預,還祭出專案金檢等手段,要管好熱錢、壓制升值的氣焰,惟此源自美國推動弱勢美元政策的連動影響,已誘發了預期心理並成為趨勢,6月底前熱錢果然再度衝撞匯市,新一波的升值潮再起。
如果把觀察台北匯市的時間拉長,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匯市監理一直訴求的動態穩定大原則,即受到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等各式各樣的挑戰,並均曾造成影響,比較同一時間的主要亞幣變化,雖方向大致相同,但新台幣的表現始終最搶眼,如疫情剛爆發時的強勢表現,約有兩年時間被稱為地表上最強的亞幣,2022年間由升轉貶後,全年貶幅累計高達一成,快速反轉成亞洲最弱勢的貨幣。
換言之,隨著市場管制的鬆綁、市場規模的放大、匯率操縱國的三道紅線、央行的自我節制等變化,新台幣匯率的決定,更大程度的轉向由市場力量主導,川普新政造成的新台幣急升,只是其中的一個現象,就趨勢來看,不論走升或趨貶,新台幣匯率波動擴大已是既成事實,要面對的挑戰,不只來自川普政策的變化莫測,還要思考市場自由化後的運營新對策。
顯而易見的,傳統上施於匯市的管制措施,對匯價的影響正在縮小中。以此波升值時行政部門提出的做法來看,包括專案金融檢查、限制進場時間、規範交易方式或數量、要求匯入資金限期內投入股市等作法,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政策失靈,「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似為資金進出匯市的基本態度。
此現象或有熱錢看準台美談判結果尚未出爐,對匯市的干預相對收斂而放手一搏的可能,也與台灣金融市場商品逐漸豐富有關,以證券市場為例,只要正向和反向的商品一起布局,損益對沖後,即可合法合規的把升值財賺到手,利之所趨下,再多的管制方式都會被找出破解的方法,何況愈管愈嚴也與開放發展的主流政策背道而馳。
台灣必須坦然面對新台幣波動放大、行政指導力量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不可逆的現實,在此基礎上思考新的對應方式,其中重中之重,應是開發更多的匯率避險商品與風險意識的提升。
以商品來說,金融市場上常見的SWAP避險工具,其實也是近年來銀行獲利的重要來源,銀行會以協助客戶辦理好資金避險,還是吸收其存款後成為財務操作部位,擴大獲利的來源,兩者間有一定程度的衝突,而習慣依賴央行提供穩定且便宜的匯率,在海外市場衝鋒陷陣的企業家,能否接受匯率風險成本化的新觀念,也待進一步的突破。
兩件事都屬於老生常談,也都不容易辦好,但目前的壓力強大,時機上適合推動,壓力關鍵在於是否下足決心,改變傳統的運作模式,推動一場金融市場轉型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