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主要的小麥種植區近期遭遇乾旱,導致小麥產量承壓。大陸今年的小麥產量可能較去年下降5%,跌至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聯合早報報導,儘管與2024年創紀錄的1.4億噸相比,大陸今年的小麥產量將大幅下滑,但充足的庫存和相對疲軟的國內需求,可能會緩解影響。但對於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的大陸政府來說,這將是一個不樂見的發展,並可能迫使官方重新考慮進口糧食的問題。
報導稱,小麥是大陸民眾的主食,尤其用於製作麵條和餃子,同時是動物飼料的替代穀物。根據貿易商和分析師的說法,預計今年大陸的小麥產量將在1.33億至1.35億噸之間,這是自七年前的1.31億噸以來的最低產量。目前大陸正在努力保護其農產品供應免受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尤其是與美國之間尚未解決的貿易摩擦,而美國是全球主要的小麥出口國之一。今年3月,大陸對美國小麥徵收了15%的關稅,但當時大陸的進口需求較低。今年前四個月,大陸的海外採購量僅為100多萬噸,創下七年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近期極端天氣頻繁出現,迫使供應通路需要迅速調整。大陸小麥產量上一次受到衝擊是在兩年前,當時暴雨損壞了麥田,促使小麥進口超過1,20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
這一次的氣候則完全相反,高溫和持續乾旱導致土壤硬化,受災最嚴重的是大陸北方的小麥產區,包括主產省份河南省和陝西省。據氣象部門表示,這兩個省份是5月份降雨量明顯低於平均水平的省份之一,河南和陝西的部分地區被認定為特大乾旱,根據大陸的乾旱分級系統,這是最嚴重的乾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