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4月9日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延後90天實施,轉眼間7月9日大限屆臨,川普屆時如何調整對等關稅,將深深影響各國貿易發展和全球經貿板塊的位移,各方嚴陣以對。
川普提供90天的關稅寬限期,但保留對各國加徵的10%基準關稅,其策略在確保美國的關稅稅收有了基本增收,且利用讓各國驚恐不已的對等關稅為籌碼,迫使各國坐上談判桌,解決美國所認為的貿易不公平行為。被徵收對等關稅的各國也誠惶誠恐,急著想在這90天與美國完成貿易談判。
然而,許多財經專家普遍認為,兩國進行經貿談判,動輒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協議的簽署,更遑論美國在短時間內與數十個國家逐一完成談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台灣為例,當年為加入WTO,與美國歷經四年、17次談判,雙方才在1998年正式簽訂雙邊協議,光是一項米酒問題,雙方就來回折衝許久。
在認清現實後,白宮6月26日終於鬆口,表示7月9日的這個期限「並不重要」,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將美國與各國談判完成時間延至9月1日。即便如此,9月1日美國要與各國談成所有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依舊不高。
除了談判本身耗時費工之外,各國談判的策略及議題的複雜度,也是雙方何時能達成協議的重要變數。
90天關稅緩衝期已經過去約80天,目前與美國談出成果的,只有英國和中國大陸。這兩個國家有其特殊性,英國是美國最親密盟友,美國協商後同意只徵收10%基準關稅;中國大陸則是美國最主要競爭對手,雙方談判結果雖然後期加徵的報復性關稅取消,但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稅率仍高達55%。
由此推測美國的策略,是先完成最好談和最難談的部分,建立雙邊協議的「天花板」和「地板」範本,然後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從其間尋求美國最大利益,各國也可從這兩協議的空間中,一探美國的彈性。
只是,這可能是美方的一廂情願,從目前進展看,願意依照美國預設劇本推進的國家,並不如美方預期。
首先,與美國達成初步框架協議的英、中兩國,後續進入談判深水區之後,很可能因觸及各方核心利益,進程明顯放緩,因此至今仍未達成一個完整的貿易協議。
再者,包括日、韓、歐盟領袖都已表達保護自身利益,不會趕在7月9日之前,倉促與美國達成協議。川普更因為加拿大打算對美國企業加徵數位服務稅,喊停了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並威脅近日公布對加國徵收的對等關稅。
其中,美日在談判過程中,傳出日本願意在阿拉斯加天然氣採購、農產品開放甚至日圓匯率上有所讓步,但美國只願意在對等關稅稅率上退讓,對於攸關日本經濟命脈的汽車關稅卻無動於衷。對此談判結果,日本民眾肯定無法接受,已面臨信任危機的石破茂政府,當然也不敢簽下這樣的協議。
韓國新上任的李在明政府也有同樣的困擾,除了與日本一樣必須爭取美國汽車關稅讓步之外,還面臨潛在的半導體關稅,對於近年發展不順遂的韓國半導體產業而言,必然希望政府能夠寸土不讓。
川普採取最後通牒式的手段,逼迫貿易對手國屈服,要讓美國成為贏者通吃的贏家,但美國把自己的談判底線抬得很高,一副只能對手讓步的姿態,隨著談判推進,主要貿易大國紛紛反彈和拒絕照單全收,川普的關稅威脅效應正在遞減。當這些貿易大國一致對美強硬以對,美國難以各個擊破,壓力將回到自己這邊,談判底線鬆動的契機可望打開。
隨著美國釋出7月9日非談判大限之日的訊號,台灣談判團隊應捨棄初期爭取達成協議「第一梯隊」的策略,在大國就談判還在折衝磨合之際,將台美談判內容重新檢視一番,可以爭取對方讓步或不要咄咄逼人的部分,再與美方好好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