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625李麗滿/台北報導

百貨業曝軌道經濟致勝3要素 人流、樓層、商品定位

近年百貨零售業營運最不受景氣影響就屬車站型商場,引發建商積極搶進軌道經濟。根據瑞普萊坊統計,未來十年內台灣將有56座新百貨商場,其中有7成屬車站型或鄰近車站。

百貨業界指出,軌道商場致勝關鍵在於人流、樓層與商品力,尤以地下一至二樓穿流層人流最密集,相對在商品定位,就必須呼應人來人往「對」的需求。

以目前全台最大車站商場北車來說,人流全台最大,商場樓層從地下一樓到一、二樓,多數以餐飲、外帶餐盒、甜點、伴手禮與便利採購的超商、藥妝為主。有業者分析,餐飲業績占比很大,但相對獲利有限,物販還是獲利最大來源。

北車商場雖有連通轉運站,但轉運站一上去就是京站時尚廣場,購物中心型購物與用餐均有別於車站商場,京站前幾年也被點名要搶進北車,但後續並無動作,主要是商品定位區隔問題。

全台坪效最高的的板橋車站,目前年營業額與北車差距已縮小至1億~2億元,但其營運規模相對小,加上物販營運面積占一半,坪效相對高,也是冠德環球Global Mall小金雞之一。

以板橋環球今年才開出的二樓MUJI來說,整體品牌知名度高,定位清楚,至今業績表現良好,而二樓廊道的餐廳,則是不定期換櫃,滿足美食需求,但業績最好還是地下一樓穿流樓層,無論是美食街用餐、外帶美食、餐盒、甜點、伴手禮、烘焙麵包小點等,均是每日上百萬人流消費需求,加上每季或每月快閃其他各地人氣店美食,均是促成板橋店坪效最高的車站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