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617張漢驊/綜合報導

美停發部分關鍵數據 中評估科研影響

 中美倫敦經貿會談後,傳出華府因大幅刪減科研經費,停發部分關鍵數據,中方擔心這會對其科研造成影響,因此低調展開評估,避免美方未來在談判時以此為籌碼,反過來將自己一軍。

 綜合外媒16日報導,消息人士指出,最近幾周,中國內部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自然資源部與農業農村部等單位,已展開評估美方此舉對其工作可能的干擾,並盤點部分科研項目對美方數據的依賴程度。

 一項可能受到影響的科研領域,是南海珊瑚白化的相關研究。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學者依賴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提供的沿海水溫資料,但該資料已在5月份停止發布。

 此事發生之際,華府與北京正試圖重塑雙邊經貿關係,雙方談判官員在倫敦已達成框架協議,但包括中國對美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在內,許多問題依舊未解。

 中國有關單位正在檢視,一旦美國不再提供資料,中國是否有足夠的本地資料可以填補空缺。知情人士指出,評估工作正低調進行,避免美方以此作為談判籌碼。

 報導稱,中國視氣候科學是地緣政治角力的一大利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力將中國打造成「氣象強國」,希望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更大影響力。2013~2023年,北京對「氣候外交」經費增加近500%。

 美國由於政府經費縮減,近期在氣候與公共衛生領域均有大批人員遭到解僱,資料整理與發布能力下滑。但NOAA表示,沿海水溫資料仍可透過不同方式取得。

 美方此舉不只影響中國,歐洲與澳洲在天文學、物理學、公共衛生與氣象監測等領域,都可能受到波及。中國氣象局2017年曾評估美方資料「是全球最準確與最完整之一」,許多中國學者都依賴美方提供的資料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