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數位韌性」、「發展數位經濟」及「積極強化打詐」是數發部三大核心施政方向,其中,最攸關產業的「發展數位經濟」,因2024年電腦及資訊服務業加上電商平台業營業額突破兆元,成為部長黃彥男上任一年來「優於預期」的成績單,但台灣數位經濟真的蓬勃發展起來了?或者我們還探究,究竟真實面,還缺什麼?
回顧近一年來推動數位經濟發展政策軌跡,數發部透過「算力、資料、人才、行銷、資金」五大政策工具,支撐數位產業成長。根據數發部盤點作法,包括以現有算力助150家資服產業開發應用,訓練至少150個AI應用模型;建置台灣主權AI訓練語料庫,釋出超過5萬筆政府資料供AI訓練使用,並定統一授權條款。
在行銷上,主要是媒合AI新創商機,發掘潛在客戶。新市場拓展則包括產業後量子場域遷移規劃、發展軍民通用資安技術,深耕國際資安首選市場,如日本、東南亞等,也要擴散SEMI E187。針對數位認證皮夾則攜手交通部、衛福部,盼能規劃有感應用。
此外,數發部還看到一個機會,就是資服業者服務海外台商,甚至在當地擴充業務、服務當地產業。林林總總做法呼應黃彥男的「數位經濟發展下需要一條高速公路讓貨品運輸順暢」。
行政院智慧國家方案的2025年數位經濟總體指標,數位經濟規模達6.5兆元,占GDP比率成長至29.9%、數位服務經濟產值成長至2.9兆元,以數發部統計的數位產業,加上資安產業產值約1.1兆元,在總體目標貢獻度占比還有待檢視。
其實,政府喊出數位轉型至少1、20年,隨科技發展與產業更迭,甚至典範轉移,政策計劃還是趕不上產業變化。
回頭來看,以「共乘」大企業海外布局列車為例,目前有能力到海外開疆闢土的製造業還是台積電、鴻海、廣達、緯創等科技大型企業,這些公司有內部資源,很多資服還是自家或集團獨有。
反觀中小廠商「沒人、沒錢、沒方向」,相關工具與支援,根本無法細緻到每個產業特性,更不要說對接台積電等大公司,要服務外商難度更是不小。
另外一個問題,數位經濟發展的瓶頸常常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於制度文化差異,尤其AI發展快速,這樣的焦慮已在底層企業、社會民眾間蔓延。
以傳統產業來說,常常被扣上「轉型保守」、「數位落後」帽子,但很多企業並不排斥轉型,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轉型,思維停留在「架網站」、「語音客服」、「自動化」層次,反而真正有價值的數位經濟常常是產生在資料分析、數位孿生、管理、AI應用等。
產業、民間數位落差大,偏鄉與都會數位資源更加不均,數位素養低落的族群容易被排除在新經濟體系外。這些問題,遠比算力大小更值得擔心。
數位經濟不只是產值數字提升,更關乎如何讓技術深度嵌入社會生活、提升產業韌性,兼顧公平與永續。從半導體為例,連超微董事長蘇姿丰都訝異,台灣是講到CoWoS先進封裝,每人都能理解的地方,當然這是一個稱讚,卻也言過其實,因為有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
政府倡議「產業AI化,AI產業化」的願景目標,現在台灣人人也談AI,最近國科會「升級」政策論述為「行行有智慧、人人用AI」,或許是看到需要形塑一般民眾到中小微企業都能了的解數位經濟發展邏輯,甚至要能信任、參與,簡單說,數位經濟產值看似成長,但欠缺的就是接地氣,成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