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上市櫃小型企業走向「微型化」,台灣董事學會4日指出,這些企業不僅數量多、獲利貢獻低,且9成都是製造業,位居供應鏈底端,受到匯率影響最大且競爭力急遽下滑。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建議,現在應該好好想想海外併購,在台股市值倍數增長加上匯率上升,「現在使用新台幣,幾乎可以到海外買兩塊錢的資產!」
台灣董事學會4日公布《台灣董事會白皮書(2025年)》,分析總市值近新台幣80兆元的1,869家台灣上市櫃企業,其中連續四年都虧損的公司,2024年小型股占了91%,而這9成虧損企業的96%,都是供應鏈型,即身處供應鏈的製造業,面臨上下兩端的擠壓,一是底端的消費市場,一是上端的材料供應源,反映的也是台灣製造業現在面臨的情境。
蔡鴻青說,很多人對此很悲觀,新台幣兌美元近期又有強升,匯率現在30元,有人看到28元,最極端也有說25元,企業嚇死了。但他建議要「反面看」這件事情,舉例說,新台幣匯率今年來升值9.8%,其實同期間東南亞貨幣兌美元是在貶值。
同時,全球市場估值今年來有所修正,他指出,台股本益比17倍,東南亞大概12、13倍,「把市值倍數的增長+台幣匯率的增長=有兩倍的併購力量」,現在用新台幣幾乎可以買兩塊錢的資產。
蔡鴻青強調,資本市場不是只有台灣,且競爭力是全球比較,大型、健康的、有能力的企業群,現在正是積極開拓海外投資併購的最佳時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