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針對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關稅談判尚未出爐,雙方卻在醫療器材招標上陷入爭議。歐盟成員國2日投票決定,未來5年將禁止中國企業參與價值逾500萬歐元的歐盟醫材公共招標項目,以報復北京對歐洲醫材進口的限制。歐盟中國商會3日表示「深表失望」,中國外交部則抨擊歐盟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綜合外媒報導,今年1月,歐盟執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歐盟的醫材供應商在中國的政府採購標案中,未獲公平待遇。調查發現,高達87%的合約存在「直接和間接歧視」,包括禁止進口醫療器材;「中國製造2025」要求優先採購國產設備,並設定2025年達到70%,2030年提高至95%的目標,且招標條件導致異常低價的投標現象,並不符合市場規律。
歐盟2日的新限制,是首次依據「國際採購工具」(IPI),該工具旨在促進外國開放政府採購市場。此案於2024年4月由歐盟執委會啟動調查,根據IPI,歐盟執委會可以在5年內,排除中國廠商參與價值逾500萬歐元的醫材採購案競標。受影響的醫材包括耳鼻喉科設備、一般診斷設備與影像診斷儀器等。
歐盟中國商會3日對歐盟的決定透過聲明表示「深表失望」,並指這忽略了歐洲醫材企業在中國已享受開放紅利,呼籲雙方應共同維護自由貿易。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歐盟標榜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卻以公開競爭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但仍希望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4年歐盟從中國採購52億歐元的醫材,從核磁共振掃描儀到注射針器等各類產品。根據中方統計,2020年,中國醫材出口452.8億美元,年增37.6%,2021~2024年進入調整期,呈現下滑趨勢;進口方面,2022 年起,中國醫療機構對先進醫療設備與耗材進口需求上升,進口穩步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這項新限制措施,適逢歐盟貿易事務執行委員塞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3日在巴黎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之際,恐將在中國電動車關稅、歐洲白蘭地准入等爭議之外,再增添雙邊攻防的新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