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日前在柏林的一場演講時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反覆,提供歐元強化國際地位的「絕佳機會」,也開啟「全球歐元時代」(global euro moment)的契機。她強調,歐元可以成為美元資產替代方案,但歐洲先要強化本身金融和安全架構。
這是繼金磚貨幣之後,第二個敢於直接「叫板」美元龍頭地位的國際貨幣,身為全球第二大儲備和結算貨幣的歐元,對美元發起的挑戰受到各界關注。
政治、經濟等實力足以「服眾」,是成為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的必要條件。1944年7月,帶領同盟國扭轉二戰戰局、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美國,意氣風發地邀集44個國家召開「布列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兌換制度,國際間開始以美元做為主要交易貨幣,「美元本位」逐漸取代「金本位」。
隨後的三十年內,全球經歷多次經濟危機和美元危機,各國轉而大量囤積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嚴重流失。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叫停美元對黃金的兌換,布列敦森林體制至此名存實亡。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國際貨幣制度新協定,即「牙買加協定」,確定匯率浮動制,各國自行選擇匯率制度;以及黃金去貨幣化,按照市場價格自由交易。但美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地位已難撼動。時至今日,各國央行仍透過外匯市場換取美元,再進行國際交易。
自布列敦森林會議以來,美元得以維持最重要國際貨幣地位不墜,除八十多年來美國一直是無可匹敵的最大經濟體,其在國際政治舞台的超級強權角色,鞏固了美元的地位,即使經歷一九六零年代兩次美元危機、七零年代至九零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機,以及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等,均未削弱美元的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地位。
然而,最近十多年來,三大因素正使得美元地位遭到史無前例的挑戰。
首先是中國的崛起,全球競爭格局已演變成「G2」兩強競爭,貨幣便是主要賽場。這期間,中國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擴大人民幣做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與多國建立本幣互換機制等措施,大幅推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在國際貨幣支付使用貨幣中,人民幣在2012年1月的占比僅為0.25%,2013年11月占比升破1%,2020年1月突破2%,2022年1月升破3%,2023年11月升破4%,今年3月最新數據顯示,其占比仍達4.13%,人民幣是僅次於美元、歐元和英鎊的全球第四大交易貨幣。
其次是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對俄羅斯金融制裁所帶來的影響。2022年2月底,美國聯手加拿大和歐洲主要國家,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SWIFT支付系統,並凍結俄羅斯央行的資產,這對俄國的衝擊尤為嚴重,俄國無法在歐美市場取得資金,且無法使用該國際支付體系,但這迫使俄羅斯減少美元和歐元的儲備比重,轉向持有人民幣。
相關制裁引發外溢效應,讓許多非美盟友的第三世界國家引以為戒,降低對SWIFT的信任感,轉向其他支付系統,同時減少持有美元。
第三則是川普二度就任總統,關稅、貨幣和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全球資金的擔憂,加速拋售美元資產,削弱美元。
川普政策反覆不定,加上減稅政策引發政府債務進一步攀高的疑慮,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美國自身也蒙受其害,美債殖利率走高,美元走弱,引發投資人拋售美元資產,對美元霸權地位帶來傷害。
拉加德在柏林演講時,點出三個提升歐元地位的方法:堅實的地緣政治基礎、致力於開放貿易,以及強化安全能力。對美國來說,這三點何嘗不是鞏固美元地位的重要信條,但能否做到,就看川普接下來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