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21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特里芬矛盾將引爆 美元霸權現危機

image
 ●美元廣泛流通於世界各地,一旦美元失去其「無風險資產」地位,將引爆全球儲備體系的重組潮,國際間的流動性可能陷入混亂。圖/美聯社

川普發動對等關稅及市場謠傳的「海湖莊園協議」,其背後是試圖解決美元霸權的危機問題。

 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國是最大的經濟體、最強的軍事力量與最多的黃金儲備,理所當然的成為國際貨幣核心國。根據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再與美元掛鉤,形成「金本位下的美元中心體系」。這套制度在冷戰初期運行順利,美元廣泛流通於世界各地,成為國際貿易與儲備貨幣。

 然而,經濟學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於1960年代就指出,一國貨幣若要成為全球儲備貨幣,該國必須持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也就是必須出現經常帳赤字,才能讓世界其他國家持有該貨幣。然而,長期的赤字會削弱該國的金融穩定性與信用,最終導致對該貨幣的信心崩潰,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矛盾」。美元的全球地位看似堅不可摧,實則內含結構性矛盾。

 ■賺美元-買美債循環巧妙化解特里芬矛盾

 儘管特里芬矛盾理論上無解,但數十年來這場預言並未發生。原因在於美國巧妙地透過資本市場吸收美元回流。自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布終止美元兌換黃金以來,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逐漸進入浮動匯率時代。此後,美國的經常帳長期為赤字,美元大量流出。然而,這些美元並未造成失控的通膨或信用危機,反而透過美國國債與其他金融資產「回流」美國本土。

 尤其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日本、中國、德國等,因需依賴美國市場銷售產品,往往將賺得的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或進入美股市場。這種「賺美元-買美債」的循環機制,不但支撐美國的低利率環境,也進一步鞏固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元需求穩定,美國政府可以無限制地發債而不擔心市場拋售。特里芬矛盾在現實中被這種資本回流機制「暫時化解」。

 ■市場對美債產生疑慮衝擊迫在眉睫

 進入21世紀後,這套機制開始出現裂痕。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聯準會推出多輪量化寬鬆(QE),大規模購買國債,導致聯邦債務與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再次QE,也舉債推動財政刺激方案。今日美國國債務已接近39兆美元,占GDP比例130%,國債殖利率又居高不下,市場對美債的可持續性開始產生疑慮。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對外赤字與對內財政赤字同步擴張,雙赤字體制已經難以持續。面對美元貶值與實質利率走高,部分國家央行開始重新評估其美元資產配置。這種不信任不再只限於學術界或評論界,而是逐漸反映在資金流向與官方儲備的重分配中。

 一旦美元失去其「無風險資產」地位,將引爆全球儲備體系的重組潮,國際間的流動性可能陷入混亂。由於目前全球70%以上的貿易仍以美元計價,美元若出現劇烈波動或信任崩盤,將帶來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衝擊。特里芬矛盾不再是學理上的遠憂,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

 川普不思以龍頭角色號召各國,共同解決問題,而是用粗暴的對等關稅,甚至未來可能以海湖山莊協議的劇本壓迫各國談判匯率、調整持倉美債。理想的國際準備貨幣應具備:價值穩定、不受單一國家操控、具有足夠流動性與法律保障。期望國際社會未來能有共識出現,不然各國恐要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