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川普再掀關稅戰陰霾、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疑慮升溫,投資市場風險意識升高,資金逐步轉向具防禦特性的標的。法人指出,基礎建設類股因具備長期合約、通膨連結與高使用頻率等特性,能在市場震盪中維持穩定收益,展現高度抗壓韌性、吸引資金回流。
國泰投顧表示,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將放緩至1.8%,較2024年的2.8%。統計過去GDP成長率為正數但較前一年低的「經濟成長放緩」背景下,全球基建指數平均年度報酬為上漲7.76%,優於全球股市的平均年度報酬2.37%;今年以來至4月25日止,全球基建指數漲幅是5.46%,全球指數跌幅近2%。
滙豐全球基礎建設收益基金經理人魏筱倫分析,對等關稅橫掃全球貿易夥伴引發市場重挫,然而,基建股表現相對抗跌,且年初至4月底仍上漲10.8%,展現其防禦抗震能力。尤其是在公用事業領域,因電力、水、天然氣等基本設施需求穩定,營運多在美國本地,海外營收占比最小,因此不易受貿易戰影響,整體面對關稅政策不穩定抗壓性偏高。
富蘭克林公用事業基金經理人約翰.柯利指出,由於人工智慧(AI)產業需要大量建設資料中心,而每個新的資料中心都需要大量電力來支持,因此公用事業被視為AI革命的潛在受益者。此外,公用事業公司在輸配電方面投入了創紀錄的資金,以提高電網的可靠性和韌性,從而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減少風暴的衝擊。而公用事業的防禦特性及穩定的獲利能力也可抵銷其對利率的敏感性。
面對川普政策不確定性與經濟成長放緩疑慮加劇,法人認為,基礎建設產業因具備穩定收益與高頻使用特性,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