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的中美關稅大戰,出現各退一步的意料之外變化,連帶的,困擾台灣多時的新台幣狂暴升值風波、關稅談判結果懸而未決的詭譎氣氛,因此得到舒緩,從緊繃的氛圍得到解脫。但,這只是暫時性的鬆口氣,90天期限一到,壓力還會捲土重來,此時應好好的思考台灣的下一步怎麼走,尤其許多過去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從觀念到實際的行動都有重新調整的必要。
貿易順差與出口創匯兩項指標,即為明顯的例子。長期以來,台灣一直認為貿易順差愈多愈好,可以累積大量的財富,此一主流的思維,讓「創匯能力」成為審視一家企業經營好壞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政府部門的政策信仰,例如,在每年下半年的傳統出口旺季時,會努力的維護一個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新台幣匯價,幫在國際市場上衝鋒陷陣的企業助攻。
但從這次的對等關稅談判來看,創匯愈多愈成為一種負擔,2024年高達739億美元的對美國順差,成了美方眼中的大忌,並認為刻意的壓低匯價,是對原本屬於美國人的財富進行剝削的方式之一。而因此發生了所謂的強迫升值說,市場預期心理也順勢發酵,造成5月初的新台幣對美元匯價,單日狂升到以元為單位的失控局面。
貿易層面有這樣的觀念,投資又何嘗不是如此。台資企業赴海外闖天下的過程,政府基本態度並不鼓勵,早年許多企業或拿不到需要的資源,或想要到海外市場一試身手,都只能以偷跑的方式低調進行,直到紙包不住火,且已形成趨勢,才透過公會與政府協調,開了補報備的人道走廊,給予其合法赴外投資的地位。
政府常將企業在台投資列為重要的政策,不僅研發中心、新技術要落地生根,已經遠赴海外的台資企業,也盡可能的希望他們能鮭魚返鄉進行投資。坦言之,當年在層層把關下出走的企業,多為技術實力較次級的業者,去海外的目的是要開發市場,而非技術升級,因此即使供應鏈重組,他們也應非爭取回台投資的對象,將此「台灣優先」的思維運用於投資,其結果就是,既無助於本地的技術升級、還增加了競爭資源的企業,且其出口墊高台灣的對美順差金額,現在更被美方緊盯不放。
除了上述的觀念要打破之外,台灣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也有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點。例如,我們一定要以舉國之力,打造一個可以領先全世界的產業嗎?從台積電的例子來看,當你的實力強大到舉世無雙時,福禍相依,就會成為他國覬覦的對象,甚至以粗暴的方式直接取走,連同供應鏈也要連根拔起,且目前國力根本無法抗拒這樣的外力壓迫。因此所謂的打造「新護國神山」,未必是一項正確的經濟決策。
最後要說的是,過去這段時間裡,不少人認為川普的政策既無理又蠻橫,既然不好直接與其對抗,也就忍氣吞聲靜待變化,美國總統四年一任,熬過去就能海闊天空。坦言之,這樣的思維其實是很危險的,川普的戰術固然粗暴,但其戰略相當明確,反覆修正的高昂關稅、花招百出的談判內容,之所以隨時可變動,是因為這些都是達到其核心目標的手段,此目標就是美國的再工業化,川普要用盡各種方法,讓主要的產業都回到美國生產,恢復其工業大國的身價,高科技產業如此,民生必需品也沒有放棄。
堅持此一想法,會讓中美兩強於經濟層面的的拉鋸賽,成為長期的鬥爭,可能是數十年或長達近百年,絕非只是幾年內的對峙而已,目前氣氛已經形成,不論川普之後不在任或由民主黨重新執政,均難以改變此一局勢。而川普的重槌對台灣而言也非全是負面,他逼迫我們加速思考下一步的轉型,也要重新檢視過去的盲點,把問題釐清,進一步的構思出台灣的未來長期轉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