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8文/謝振寶

陳德銓 用專業改變地政士印象

以金融與房地產背景,專注於土地產權疑難雜症,用近30年時間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image
●宏烽地政士事務所地政士陳德銓。圖/謝振寶

 宏烽地政士事務所的陳德銓,多年來專注於土地產權的疑難雜症,特別擅長處理寺廟、祭祀公業、神明會等歷史悠久、權屬複雜的土地案件。他的專業不僅來自金融與房地產背景,更源於當兵時的一次特殊經歷,讓他踏入地政領域,開啟這條充滿挑戰的職業道路。

 說起地政士這個職業,陳德銓笑說,早年大家其實更熟悉的是「代書」這個稱呼。不過,那時社會對這行的印象並不好,甚至有銀行把代書列為「八大行業」之一。「我們這行曾經被貼上錢莊、高利貸的標籤,外界充滿誤解,但我從沒懷疑這是值得投入的專業。」直到民國九十年內政部修法,將代書正式正名為「地政士」,這項專業才逐漸被社會看見,也讓更多人開始理解其中的價值與責任。

 2008年政府公布祭祀公業清冊後,他更親自跑遍全台,幾乎每一家都去詢問。雖然這些組織多已有既定的合作對象,想要切入幾乎不可能,他仍花了整整五年無償學習與觀察,只為摸清在地運作的邏輯與人情。他笑說:「如果這麼容易就被我成功,那就不有趣了。」

 他選擇專攻那些「沒被清理過」的老案子,把跑案時歷練出的細心與耐心,轉化為面對複雜產權問題的實戰本事。從一開始靠毅力開發市場,到如今累積口碑、客戶主動上門,陳德銓用近30年的時間,走出一條屬於地政士的專業路,也讓自己成為難以取代的存在。

 陳德銓笑說:「這30年來,我每天都在解題,每個案子,都是一段歷史!」他坦言,自己年輕時其實不愛讀書,沒想到現在卻為了研究一塊土地的來歷,從舊地籍、田賦資料、契書到祖先遷徙紀錄,甚至是朝代變遷、台灣發展史等各種脈絡,都讀得不亦樂乎。

 台灣許多土地產權可追溯至清朝或日治時期,尤其祭祀公業與神明會這類宗教型產權,更是一層又一層的歷史、人情與信仰交織。「很多人對這類土地一頭霧水,但我看到的,是它們背後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他深入研究台灣特有的祭祀制度,走訪超過百家祭祀公業,了解了每家工業的故事和文化,除了體會他們當年渡海來台的困境,也理解了族群與信仰如何在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