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放含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豬肉(以下簡稱「萊豬」)進口後,首次在進口豬肉中驗出萊劑,讓人想起五年前片面開放萊豬,以求換取台美BTA與加入CPTPP,卻淪為台美雙輸的結果。台美刻在進行的貿易磋商,應引以為鑑。
2020年8月28日總統府無預警召開記者會,由蔡英文總統親自宣布開放美國萊豬進口,認為萊豬禁令是我方設定的貿易障礙,「它所影響的,不只是美間的經貿關係,甚至包括《CPTPP》等區域貿易協定的參與。」、「台灣跟美國有更廣泛和深化的經貿往來,甚至對《台美BTA》都樂觀其成,這是對台灣經貿發展最好的契機。但我們必須展現面對以及解決問題的決心。」
台灣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卻無法融入國際經貿整合,貿易覆蓋率僅在1成左右,遠低於主要競爭對手(如韓國的8成)。從當時蔡總統談話可知,其將開放萊豬視為經貿邊緣化的解方,似只要片面解除美國萊豬的進口限制,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但早已解除萊豬的貿易障礙,《台美BTA》連談的機會都沒有,也未見美方協助我加入《CPTPP》,申請逾三年尚未進入會工作小組。台美僅簽訂位階極低聊勝於無的《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無助於化解邊緣化危機。
尤其,該政策原本要讓美國豬肉進一步搶占台灣市場,不料反造成美豬進口量崩盤。美國長期為我國豬肉最主要的進口國,2020年8月宣布發布開放的美國萊豬,當年美國進口量高達1.57萬公噸,占我國總豬肉進口量的26.01%;隔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即使至今未有任何從美國萊豬進口,美豬進口量依然大受影響,2021年美豬進口量不到二千公噸,年衰退近9成,市占率只有3.12%;2022年繼續雪崩式下滑6成,剩下847公噸,市占率僅存0.95%。
2023年美豬進口量終於恢復正成長,達1.15萬公噸;但去年與今年前三個月,又分別巨幅衰退長66.3%與76.7%,市占率至今僅0.68%,幾全面失去台灣市場。
一項爭議性極大的政策轉向,理應經過充分討論,若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不得不讓步,也應向國人說明國家處境及相關風險,國人才能接受。分析政府在萊豬的決策,犯了以下二大錯誤:
其一,刻意忽略萊豬的健康風險,特別是,2012年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通過萊克多巴胺的殘留標準時,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堅持豬肉應零檢出;執政後全面解禁。此舉導致無法化解國人的疑慮,反而激化正反意見的激烈辯論,加深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美豬與萊豬(甚至是食安風險)幾乎劃上等號,導致消費者棄之如敝屣。
其二,誇大開放所產生的效益,忽視美國貿易政策轉向,自從川普總統第一任開始,即已放棄經貿自由化,繼任的拜登總統亦無法調整,專攻國際貿易法的蔡總統應知悉,美方絕不可能因台灣開放萊豬,就改變貿易走向。
需提醒的是,近期台美談判即有重演萊豬事件的趨勢,談判前,不斷釋出台美為緊密經貿夥伴,已列入第一輪談判國家,賴總統強調「絕不犧牲任何一個行業」,暗示台美關係密切下,談判可望順利完成。
殊不知,台灣與韓、日、越同列「優先四國」,是基於巨大的貿易順差,與外交關係無涉,更要提防成為美國首要的壓迫對象。二國貿易談判,我國調降部分進口關稅已成定局,相關行業勢將衝擊無法避免。政府更應記取開放萊豬教訓,開誠布公說明當前的處境,與談判可能的風險,提出因應對策,減緩產業傷害,才是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