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於今年5月12日達成協議,同意在接下來90天(自5月14日起生效大幅調降雙邊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加徵稅率將從145%驟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稅率也從125%下調至10%。此舉無疑為貿易戰烽火中的一場「即時雨」,讓緊繃的全球供應鏈得以暫時喘息。
市場普遍預期,這90天的關稅「空窗期」將引發一波強勁的需求回補──先前因高關稅而遞延或取消的訂單可望集中釋放,尤其中國對美出口可能迅速重啟。同時,美國大型通路商在庫存去化後已面臨「無貨可賣」的窘境;一旦新的關稅支付細節敲定,補貨需求勢必湧現。如此短時間內需求的集中爆發,預計將迅速推升全球貨櫃輪運價。
然而,中長期的陰霾仍籠罩航運產業;各大機構對2025年全球GDP增速的預估普遍保守,僅介於2.3%至2.8%之間,不僅低於疫情前平均水準,甚至逼近全球衰退門檻。持續的通膨不僅侵蝕消費者購買力,也推高企業營運成本,間接抑制貨運需求。更令人憂心的是,2025年初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升至本世紀高點,進一步打擊商業信心與投資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