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5鍾建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金融科技與資訊安全產業碩士班主任

從穩定幣到RWA… 數位資產與人才布局 成當務之急

image
圖/Unsplash

當全球金融科技在鏈上世界加速演進之際,台灣金融機構若仍以傳統營運思維自我設限,恐在下一波價值互聯網Web 3.0成形前被排除於主戰場之外。近來隨著美國國債走向代幣化、到以中南美洲為市場的出口廠商開始大量採用美元穩定幣USDT結算,再到各國金融主管機關紛紛推進穩定幣專法,以上種種跡象已經顯示出數位資產與人才的布局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業務,而是關係著我國金融版圖能否持續擴張的關鍵動能。

 首先,穩定幣市場持續成長,總市值已突破2,300億美元,其中兩大美元穩定幣USDT和USDC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96%。投資銀行巨頭花旗集團也在4月報告中指出,隨著各國將穩定幣納入監理架構與金融機構的廣泛採用,穩定幣市值到2030年有望達到3.7兆美元的規模。

 其次,傳統實質資產進行代幣化(RWA)的浪潮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壯大。Ripple和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於2025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RWA代幣化的市場規模可能從2025年的0.6兆美元增長至2033年的18.9兆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53%。這個重要趨勢顯示出,缺席的金融機構將無緣參與新治理標準的制定,自然也難以從衍生出新的手續費與託管收入來源來分得利潤。

 第三,穩定幣在國際貿易支付中的使用逐漸受到多國重視,透過穩定幣支付國際貿易,快速結算和較低的交易費用優勢將有助於企業和個人用戶能夠繞過傳統銀行的複雜流程,節省大量時間和交易成本。若我國金融機構還無法代收、暫存或將之轉換為鏈上新台幣,企業勢必把資金交給國際數位資產的托管平台。第四,發行並流通新台幣穩定幣,將是鎖住鏈上資金的最好方式。第五,穩定幣託管體系是進入RWA生態的重要門票。

 第六,全球監理重心正快速轉向穩定幣專法。美國與G20一致將其視為金融機構的重要基礎建設,合約中預留的凍結與回溯機制,更使KYC與AML的落實前所未有地容易。台灣金融機構若能早一步投入專才培訓與系統建置,就能在監理沙盒開放時爭取示範金融機構資格,享受政策紅利與跨境互認便利,而非日後疲於追趕。

 最後,美元穩定幣兩強USDT、USDC架構既定,各國本位穩定幣的「百花齊放」正蓄勢待發。倘若台灣金融機構袖手旁觀,未來新台幣的區塊鏈流通規格與費率將由國際平台訂價。

 所有結構性的變革都需要人力支撐。台灣金融機構若要搶占先機,除了增編預算導入託管系統,更應與大學、FinTech新創合作,共構跨領域學程與實習計畫,讓年輕人才在校園階段即熟悉區塊鏈與數位資產、智能合約、資產代幣化流程與鏈上監理科技。從穩定幣到RWA,是金融產業次世代清算、存放款與資產管理的核心引擎。

 金融機構唯有提早投入基礎建設、參與監理沙盒、系統化培育專才,才能在新賽局中鎖定大戶現金流,衍生高附加價值服務,建立難以複製的先行者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