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14翁毓嵐/台北報導

急單效應 華碩首季獲利創高

季增逾7倍,每股稅後純益17.2元;第二季各產品線營運動能,同步看增

image
●華碩第一季每股稅後純益17.2元,刷新單季獲利新高紀錄。圖/本報資料照片
華碩營運表現

 川普關稅催動品牌廠急提貨,帶動華碩第一季品牌合併營收以1,351.88億元,創下單季新高,業外除有匯兌收益挹注,加上去年第四季提列的未收呆帳回沖,拉抬其稅後純益較上季翻了逾七倍、年增135%,達127.9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17.2元,亦同步刷新單季獲利新高紀錄。

 展望第二季,華碩預期PC業務季增25~30%,板卡業務及包括AI伺服器在內的伺服器業務季增10%,皆將為其在該季營運動能帶來利多。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並看好電競產品線成長動能強勁,第二季電競筆電業務力拚逾三成年增,整體電競產品線則挑戰季增三成以上、年增逾兩成的成長。

 關稅與匯率帶來不確定性,仍是市場關注焦點。胡書賓亦直言,目前經營環境更具挑戰,華碩在供應鏈和匯率管理都必須以靈活策略因應。

 針對匯率風險,財務長吳長榮分析,匯率波動對華碩來說短空長多,短期劇烈變動可能在未來3~6個月對華碩匯兌損益帶來壓力,但長期來看,則對華碩採購成本有利,加上華碩有逾五成的非美金計價銷售地區,對其營運仍具相對韌性和優勢。

 胡書賓指出,華碩美國業務比重約占整體營收的15%以下,若以顯示卡產品來看,美國銷售則占其整體顯卡的10~15%,華碩自去年第四季開始提前因應美國關稅、進行策略性備貨,依產品類別的不同,已提前備貨3~6個月因應當地通路需求,但為因應運籌成本的增加,胡書賓表示,華碩也已與通路夥伴合作,考量消費者接受度和獲利,進行產品價格調整。

 AI伺服器方面,胡書賓強調,第一季該業務營收比重約占高個位數,GB200放量時程落在第二季,華碩仍以全年度占整體營收15%為目標。今年除了原本占比高的亞太客戶外,北美客戶亦有斬獲,旗下GB200及下半年的GB300,首發的就是北美客戶,目前華碩在美國的產線,也將為成為交付美國客戶的主力,亦有助於華碩擴大在全球AI伺服器的客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