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破冰談判有實質進展,12日公開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顯示,中美都會臨時降低關稅90天,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的關稅將由145%降至30%,中國大陸對美國關稅則由125%降至10%,特定商品另加10%~15%。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與中國代表的本次談判是非常好的個人互動,雙方都很好地代表國家利益;雙方也都不希望脫鉤,不希望貿易禁運,並希望看到中國對美國商品更加開放。
美中貿易戰出現轉圜餘地,大國博弈朝正向發展,對台灣而言仍然不可掉以輕心。目前對等關稅32%暫緩90天實施,這期間輸美產品仍有10%關稅,雖然很有可能朝樂觀情況發展,但我們仍須有比較悲觀的準備。如果談判進展不順利,維持32%的關稅,台灣毛利率比較高的半導體、伺服器、電動車零組件等勢必大舉赴美投資,逐步衝擊台灣的根基。台灣製品四大生產基地的越南、泰國、中國、台灣存在高關稅,海外布局更是步履維艱。和貿易對手國在鋼鐵、工具機、汽車零組件、自行車、石化塑化製品等的競爭將繼續存在重大的衝擊,相當值得關切。
即使台美關稅談判走向非常樂觀,未來只至多課徵10%關稅,卻同時換來降低美國產品進口關稅、赴美投資、赴美採購降低順差,乃至於購買美國公債等,仍會產生排擠國內投資、對美出口減少、國內消費減少、就業減少、經濟下滑等困境,代價不可謂不大。
目前的關稅談判無法完全操之在己,最悲觀的景象可能是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大舉對美國投資,台灣面臨部分產業空洞化的疑慮。傳統產業面臨日圓貶值、中國傾銷、川普高關稅的多重夾擊,連帶出現大量失業。而服務業在出口衰退、經濟下滑、失業攀升、消費不振的情況下,陷入股市下跌、房產低迷的困境。
沒有人真的期待會走到這一個地步。若不幸如此,政府勢必推出大破大立的戰略,才能力挽經濟狂瀾,本文提出「操之在我」的三大戰略,作為政府參考:
第一,在高科技方面,在企業大舉赴美投資之下,如何引導資金、技術、商業模式回流,建立雙向的生態系相當重要。政策的設計應著重於協助廠商人才、資金、技術的回流,降低產業空洞化的疑慮。同時,可以讓對美國投資的企業,在台灣和美國那斯達克股市雙掛牌,利用美國的資金壯大台灣股市、企業,培養台灣更多世界級公司,讓台灣的公司可以躋身世界舞台、高階人才有用武之地。
第二,在傳統產業上,推動「傳統產業的二次轉骨工程」。在此一響亮口號下,整合及擴大資源、聚焦,並在行政院下統合各部會資源及政策工具,尋求跨域、升級與轉型相當重要。尤其是結合高科技的AI、5G技術,快速擴散至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加速進行。另一方面,透過數位轉型、綠色轉型的補助、租稅優惠、科專計畫的技術支援,尋求大量客製化,乃至分散出口市場,才能重拾競爭優勢。
第三,服務業的法規鬆綁、產業AI化。長期以來,台灣服務業以管制、規範為主,規模破碎、商業模式落後,無力吸引高階人力的投入,也是青年低薪的關鍵。因此調整績效指標(KPI),使服務業主管部會有10%~15%的產業化KPI,將保險資金導入、引進新的商業模式,創造高階人才的需求,才能一舉解決房地產價格飆漲、創造高階就業機會、降低產業過度傾斜高科技的困境。
相關建議除了關乎政策設計,需要政府資金的投入,尤其是寄望於行政院正在研議的(類)主權基金設計,才有足夠的資源發展前瞻領域,在產業資金充沛、商業模式精進下,有能力吸引國際人才、併購跨國企業,加速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