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一場安靜且危險的風暴!雖不是眼前立見的災害,但時間壓力仍相當大,預估最快五至七年可能爆發的科技人才危機:一場同時由「產業外移」與「教師出缺」,所引發的結構性產業人才斷層災難。
科技業型塑高收入形象,加速學子往理工科系傾斜,畢業後都以進入科技業工作為目標,由於人力需求殷切,產業磁吸效應充分發揮,連教師也開始投入科技行業服務。教師荒不只導致大學指導教授不足、連中小學自然及科學領域的老師都出缺;而一個社會無法吸引足夠優秀人力投入基礎教育,特別是科學或技術領域的教學工作,相信是所有國人最大的隱憂之一。
經濟部長郭智輝說,台積電美國六座廠房若都完工,供應鏈未來確實有外移可能,約是七、八年後的事情。屆時經濟部恐已物是人非,但台灣人才結構的死亡交叉才要開始,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遷徙問題,更攸關台灣產業命脈與國家競爭力。
坦言之,經長所述的數據不容忽視:產業受衝擊範圍約5%,就業人口影響約12.5萬人,部分產業影響程度更高達14%。表面上的這些數字,或不足以引起全面恐慌,但背後隱藏的是極危險的訊號,台灣過去40年深耕且依賴的半導體與科技產業生態系,正面臨解體的風險,此時,要由誰幫台灣補上科技教育人才斷層?
有句話說「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資本確實能滿足如廠房、設備、技術專利等等,但人才養成與文化底蘊難以輕易造就,科技產業外移至少會加劇兩種現象:一是優秀人才移民、二是加薪補助外派。如再長此以往,恐造成台灣文理學科失衡的加劇,物理、化學、資訊工程等科系畢業生,幾全數投入待遇高的科技業,台灣教育界面臨自然及科技領域教師缺人的危機,則甚難擺脫。
須注意的是,兩大危機在未來五至七年內,同時爆發的機率相當高。當台積電美國廠房陸續完工、供應鏈面臨外移壓力時,台灣科技教育體系因教師荒,無法培養足夠的下一代人才,形成一殘酷的悖論:當台灣最需要優秀的科技人才,支撐產業轉型和提升競爭力時,人才培育系統卻已斷鏈。
產業外移造成的就業市場衝擊,不是直接受影響的12.5萬人,更會導致台灣高階研發能力的衰退。當理工科教師持續短缺,台灣無法培養足夠科技人才,就會進一步削弱在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關鍵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面對此醞釀中的風暴,新加坡的經驗值得參考:透過前瞻性教育投資及高薪留才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前往投入教學,新加坡為教師提供具競爭力的高薪資,進一步建立從學校到產業的完整培育體系,使教育工作成為受人尊敬且具吸引力的職業選擇。
以色列則是另一個例子。該國藉發展國防產業,將國防科技人才轉化為創新的生力軍,建立了軍事技術到民用創新的機制;除此,德國行之有年的技職雙軌制,打下的職業教育基礎,同樣是確立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結合的典範。
台灣投資環境長期面臨五缺的困局,影響企業根留台灣的意願,近來業界對於缺才的問題更加重視。要提醒政府的是:時間愈來愈少,危機不會消散。台灣科技優勢並非與生俱來,當然也並非永恆不變,需要不斷投入和創新才能維持。與其以「危機就是轉機」自我安慰,何不坦承「危機就是危機」,認真面對科技實力可能在一代人時間內消逝的現實,正視這場教育危機,才能為將來人才培育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