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首季GDP概估之際,把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上修至3.60%,此一預測居各智庫之冠,令人嘖嘖稱奇。事實上,四月初美國對等關稅公布之後,國際貨幣基金(IMF)已把今年全球貿易量增幅大幅調降,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0%,自然是首當其衝,今年經濟成長率不降已屬萬幸,怎可能升至這麼高。
原因就出在主計總處只把已實現的第一季,用實現值取代預測值,至於未來三季依舊維持原預測,不做任何調整。台灣受惠於備貨需求,第一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這個實現值一帶入,就得出3.60%的樂觀預測。
想想,天下哪有預測是讓未來三季維持不變的?這樣還算是預測嗎?太平年代也許不覺得這種算法有問題,但在如今川普月月變,日日變的環境下,假設未來三季原預測不變是可笑的,如此估得的數字也是滑稽的,姑且稱其為「假預測」。
這個「假預測」非僅意義不大,還可能誤導當局的判斷,以前述今年經濟成長上修至3.60%為例,就可能讓外界以為對等關稅毋須擔心,台灣前景一片光明。殊不知,這個預測並未納入四月初對等關稅宣布後災難式的動盪,一旦納入,莫說上修,恐怕連保二都成問題。為免政府統計公信力受創,這個「假預測」宜儘速改正。
如何改正?非常簡單,就是重返2011年GDP概估報告的最初版本即可,當年發布GDP概估的同時,也會依據國內外情勢修正未來幾季的預測,然後得出全年預測,並對外公布,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預測,而非「假預測」了。
也許大家會納悶,好端端的GDP概估、預測,何以會變成如今的「假預測」?這是因為自2011年發布GDP概估以來,碰上全球不景氣,以致2012年經濟成長預測連續九度調降,當年被在野黨諷為「九降風」,為免日後被譏,次年的概估報告就不再預測了,一年的預測由八次降為四次,經此改版,預測次數減半,日後雖不再有「九降風」之譏,但「假預測」隨之而起。
行政院主計處(即今天主計總處)自1965年成立國民所得評審會以來,一年召開四次會議,公布前一季的GDP初步統計及全年預測,2011年起,在初步統計之前,增加概估及全年預測,以讓國人更快掌握總體情勢,預測由四次擴至八次。如前所言,在「九降風」事件後,八次又減至四次,然而,大家對未來總是好奇的,有概估而無預測,若有所缺,在媒體要求下,主計總處半推半就,猶抱琵琶,因而衍生出今天這個「假預測」。
我們認為,當年就不該因為被揶揄為「九降風」,而刪除概估階段的預測,如果當年能堅持概估的原始版本,今天GDP概估階段的預測仍具有十足的參考價值。我們建議,下次發布GDP概估統計時,就恢復2011年的原始版本,同步發布預測。從追求數字的真實來說,寧可出現「九降風」也不該衍生出「假預測」,九降風只是忠實反映經濟情勢不佳,何罪之有?但「假預測」容易誤導府院當局,也會影響主計總處的公信力,應儘速加以改正。
或者有人會說,只要主計總處把前提說清楚,國人自然明白這是假設未來各季預測不變所得到的數字。然而。對多數閱聽大眾而言,他們只看到「預測」二字,不會管這預測是模型跑出來的或專家估出來的?或有什麼假設前提?以今年而言,他們就會認為最新預測已上修至3.60%,這與事實有很大的差距,與其解釋半天,治絲益棼,最好的方法就是恢復2011年的GDP概估版本,果能如此,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