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在兩個交易日內狂升逾6.2%,亞幣也跟漲,掀起外界對川普關稅戰之後會有貨幣戰的恐慌。許多人擔心台灣會重蹈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議的覆轍,當時因日幣大幅上升,日本因而有了失落的十年。但事實上,造成日本失落的原因不是日幣升值,而是升值後日本央行與企業的一連串失誤。
首先,日本央行為了體恤出口產業的困難,以降息來減輕企業的資金成本負擔,但低利率帶動股市與房市的瘋狂炒作,在日本炒完後再炒到國外,地標大樓炒完後再炒作藝術品。試想,假設當初日幣升值後,日本在海外併購的是更先進的技術,擴大海外生產基地,厚植更強大的根基,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那麼今天的歷史,將完全改觀。
央行總裁楊金龍昨天在記者會中表示:「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不涉及匯率或後續美債的安排」,這些澄清對安撫市場情緒的幫助並不大。今年台幣匯價算是被打壓了一陣子,由於許多外資在台股獲利頗豐,因此出現獲利了結匯出的情形,於是有美元指數已經下跌,但台幣還偏弱的不合理現象。但這都有違台灣經濟基本面的事實,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數為5.37%,優於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及南韓。在正常情況下,台幣相對於以上國家貨幣走勢強勁,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以當前美國的政經環境,再加上龐大的雙赤字,美元走弱是很自然的發展。現在跟美國的關稅談判也許只涉及到開放市場與對美大規模採購,但未來想把關稅跟匯率綁在一起談也是可能的。
對美國政府而言,匯率才是造成其龐大貿易赤字的原因。在他們的討論中,在匯率上有配合的國家,在關稅上就能給予適當減免。關稅是美國的談判工具,不是目的,因為關稅對美國來講也是兩面刃,更將造成其通膨的壓力。因此美國終將邀集主要國家來談美元匯率問題,因為近五十年來美國只有兩次縮小貿易逆差的紀錄,一次是1985廣場協定,另一次是開採頁岩油減少石油進口。這也是為什麼川普的財經決策官員,會提到仿當年的廣場協定,以解決美元過度虛胖,因幣值過度高估進而影響美國貨品出口競爭力,造成龐大貿易赤字。
但,市場暫不要對外部要求台幣回到正常的匯率,就是來割韭菜過於恐慌。台幣變強是對台灣經濟表現的肯定,對外的購買力增加,外國人「被迫」以更物廉價美的方式來跟台灣交易。台灣應該珍惜這個機會,這是基於過去的努力才能換來的機會。
過去台灣對於台幣升值有一種心態,被當作好學生後,未來就會被更高的標準來評量。特別是美國現在緊盯各國是否進行匯率操縱時,台灣更不能有落人口實的動作。
不可否認。台幣升值也會對一些產業造成衝擊,特別是用台灣人力與材料生產出口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或許在產值的占比上不是很大,但在就業人口的比例卻可觀,因此政府應該給予適當協助。除了這些補助不能一視同仁外,也避免下錯處方開錯藥。例如當年日本用低利率的處方,結果被濫用於股市與房市的炒作,泡沫消退後,造成失落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現在房地產的炒作稍歇,但台幣的升值潮讓有些炒家重新點燃新的希望,幻想複製當年日幣升值時的房地產狂飆,這也是這波台幣升值的最大陷阱。
以簡單故事來形容,古早時一個老太婆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草帽。每當雨季來臨,她總是擔心老二的草帽沒生意,但若久不下雨,又開始擔心起老大的雨傘生意。鄰居見狀,勸她何不想想,不管晴天或雨天,都有一個兒子可做生意。
同樣的,新台幣匯率變強有利於進口產業,變弱有利於出口產業,有得亦有失,但台灣整體的體質是變好還是變差,是取決於我們的因應配套,而不應視為匯率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