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互別苗頭,嚴防對方產品透過第三國繞道「洗產地」規避關稅進口。除了美國鎖定中國在海外建廠的太陽能產業;中國海關最新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建構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台,尋求在「去美國化」的同時,推進農業自主與戰略安全。
香港經濟日報1日引述微信公眾號中國「國科農研院」發文指出,每批進口大豆從種植到運輸的全程數據,將被納入區塊鏈溯源平台的數位檔案,包括種植地GPS坐標、收割時間、運輸船舶軌跡等12項關鍵資訊,實時上傳至區塊鏈系統。系統還將通過「蛋白質光譜密碼」和「土壤同位素特徵」兩大技術,精準識別大豆「基因」,防堵美國農產品。
作為對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的反制,中國政府3月宣布對大豆、玉米、牛肉、水果等美國農產品加徵10%~15%關稅。中國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近日再指出,中國即使不採購美國的飼料糧和油料,對糧食供應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文章指出,當前中美貿易仍處於摩擦、博弈與重構階段,為中國農業領域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除了技術手段之外,中國海關同步升級監管制度,推行「雙隨機」抽查機制,查哪批貨物、派哪位檢查員,均由系統隨機分配,杜絕人為干預。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目標不只是「去美國化」,而是借此構建一個「以我為主,多元互補」的糧食安全新格局,逐步實現真正的農業自主與戰略安全。
中國官媒日前報導,「巴西大豆船取代美國密集抵中」,4月份約有40艘次巴西大豆船停靠寧波舟山港,較2024年同期的27艘大增48%;預計當月巴西大豆卸載量將達到70萬噸,年增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