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日前公告《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預計最快於6月底前陳報行政院,金管會主委彭金隆4月30日指出,送件前預計會有至少22場公聽會,廣納各界意見來完善草案。
具體來說,業界多建議監理應採「循序漸進」、「分層管理」,並適度開放本土業者經營更多元商品,以兼顧創新發展與消費者保護。學者則預估,專法經立法三讀通過後,實際正式上路至少還需兩、三年。
中華民國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VASP公會)日前在公聽會上指出,建議可參考電子支付條例,依照風險程度與保管資產金額區分監理強度,針對經營規模大、保管資產多的業者採許可制,風險較低者則可維持登記制,並比照香港打擊資恐的經驗,將過渡期由六個月延至12個月。
另訪問業者則有較多細部建議,HOYA BIT創辦人彭云嫻指出,若能對虛擬貨幣上下架循序漸進建立明確審查標準與流程,將有助於穩定市場與提升透明度、令投資人更安心,並建議下架機制方面,在實施上可設預警機制與緩衝期,降低市場過度波動風險;同時對穩定幣應要求發行機構具有充分準備金、定期揭露審計報告,強化資產安全與可兌性。
MaiCoin集團則認為,應開放納入更多具發展潛力的業務類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ETF、永續合約、雙幣選擇權等),避免境外業者得以搶先經營、形成本土業者競爭劣勢。
學者對草案內容及業者建議也給予回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楊岳平表示,目前草案雖未細列執行細節,但現行登記制已具備根據業務型態與風險程度進行分層管理的雛形,若專法訂太細,未來要調整會很困難,細節可放在未來專法之下另訂定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
楊岳平說,此次專法納入「虛擬資產借貸業務」,是相較於登記制新增的業務項目,也是國際上較少納管的範圍,被視為一項重要突破。借貸業務的概念是投資人將穩定幣借給業者,而業者可能提供利息給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