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502社論

台灣勞動問題的省思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4月初美國推出全球關稅計畫,台灣可能面臨32%的對等關稅,為此,行政院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對可能受衝擊的企業、勞工,規劃相應的對策。雖然後續的執行,需視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國內法案審查程序與結果而定,惟如何支持約1,161萬就業者、近850萬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勞工,在關稅衝擊下安居樂業,已成為勞動節最實際的祈願。

 隨著國際經濟的持續成長,關係到人力資本的勞動市場也面臨轉型的挑戰,工作和生活平衡成為主流訴求,如國際勞工組織ILO將此列為重大議題,企業在友善ESG的目標外,勞動條件也成為招攬人才的重要指標等。

 至於台灣的情況,薪資水準應為各項指標中最受重視之一,可以宏觀與微觀面分別觀察。宏觀面有多項數據值得留意,首先是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還在持續下降,2021~2023均值為45.4%,較20世紀末20年的均值51.4%,下降6個百分點;若以個人薪資所得來看,2018年受僱員工總薪資中位數約48.7萬元,2023年約52.5萬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1.5%,與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相仿;但近三年薪資中位數成長幅度(1.7%),明顯低於CPI物價漲幅(2.7%)。

 至於工時部分,臺灣2023年全年總工時2,020小時,較OECD國家平均每人年工時1,742小時,高出278小時,每月多出23.2小時,也較鄰近的日本1, 611小時、南韓1,872小時,各增加409小時(約55.3個工作天)、148小時(約19.7個工作天)。雖工作型態(遠距、彈性工時等)、就業模式(全時、兼職等)因文化、法規差異,不宜純就數據下定論,但台灣工時之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而高工時又與薪資水準有關,薪資所得較低者,通常需要付出更高工時,才能賺取較多薪資、滿足生活所需。

 上述數據顯示,薪資與工時等勞動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或提升外,從橫斷面來看也可發現,不同產業/企業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由於後疫時期自動機械智慧化等新科技興起,及人口結構的發展趨勢,缺工成為許多行業面臨的一大困難,而行業的發展性、工作週期等因素,又使得如護理人員等特殊領域的人才,從企業到整個行業常態性的招募不順,此外,明星企業和產業的磁吸效應,也導致處境相對不利的企業,在招募新血時備感艱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的人力資本規畫,攸關百年的成長與發展的基石,從培才、育才到留才,各項政策都更應有更宏遠的擘畫,不能讓人才或產業過度的傾斜,造成資源與分配的兩極化,使得整體社會可能面對的風險明顯的提升。受到缺工問題困擾的企業,其市場薪資多處於低薪狀態下,政策規範也容易導致市場運作失衡。

 對於上述情況,政府要推出長短期、治標也治本方案,例如針對餐飲、住宿業的「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通過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等措施,照顧到產業與勞工的需求並提供協助,即為一例。如何擴大並完善發揮,有待政府進一步努力。此外AI時代已來臨,如何掌握並善用AI發展提高生產力,應是厚實人力資本的良方,讓AI成為工作的助力,不但可以使薪資所得提升,也能兼顧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滿足勞方、資方與政府三者間各自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