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無差關稅攻擊,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各國被殺得措手不及、方寸大亂,無不設法要儘快與美談判,設法降低關稅戰的衝擊。在台灣,再次出現放棄進口汽車關稅的聲音,想藉此換取「關稅帝君」放台灣一馬,更以台灣人可以買到便宜的汽車為號召,爭取外界認同。
然這直線式的想法,不僅不能換來台灣在美國關稅戰中的豁免地位,且將招致台灣汽車產業門戶洞開、車廠出走,數以萬計的關聯產業從業人員失業等嚴重後果。更重要的是,不會帶來台灣人半價買賓士、特斯拉的美夢。這點從台灣放棄鮮奶關稅,結果台灣鮮奶售價全球第二貴的慘況,可以獲得驗證。
今年起,台灣對紐西蘭進口乳關稅全面降至零,但根據消基會調查,台灣的鮮奶售價卻居高不下,台灣的孩子並沒有因此享受到更便宜的鮮奶;惟進口鮮奶零關稅,已重創台灣酪農業,如今後悔想回頭買國產鮮奶,卻已回不去了!
事實上,市場機制、競合狀況,才是決定產品售價的真正關鍵。消費者對於既有的產品售價已有高接受度,商人何必把關稅成本吐還消費者,鮮奶照原本的價格賣照樣有人掏錢,進口商正好趁機多撈一筆。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許多放棄汽車關稅的國家,結果非但沒有帶來民眾購車成本下降的理想結果,反而肥了國際汽車大廠巨鱷,更帶來當地汽車產業跨台、失業率攀升等後遺症。
台灣若真的放棄進口車關稅,能否如願換來川普的網開一面,更恐淪為緣木求魚處境。探究川普對等關稅的核心,在於解決美國對貿易國的貿易逆差問題,而汽車,從來不是造成台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因此,台灣放棄進口車關稅,對美國進口車在台銷量提升的幫助,恐怕非常有限,更進一步的結果是,便宜了歐洲、日韓等非美系車廠,讓這些外資車企,鯨吞台灣市場,且就算是台灣只對美國進口車零關稅,還有為數眾多的日系、德系品牌進口車,可以透過美國工廠組裝「洗產地」,進入台灣市場販售,一樣會重創台灣汽車產業。
「川普談的關稅其實不是關稅」,台灣經濟、財政官員相當清楚,所幸政府沒有隨謬論風向起舞,沒有把進口車關稅當成對美談判籌碼。政府直搗問題核心的貨物稅,因為高達25%~30%的汽車貨物稅,才是讓台灣車價居高不下的元兇,近期,陸續見到提出定額調降汽車貨物稅等構想,以對症下藥。
其實貨物稅具有奢侈稅的元素,當年立法的時空背景如今大不相同之際,繼續對包括汽車等民生必需品課徵貨物稅,有失正當性,況且汽車還另外有奢侈稅的相關規範。
政府願意調降汽車貨物稅,可謂一舉多得。一方面,此措施可做為對美關稅談判的有效籌碼,直面美方指控的「非關稅壁壘」問題。另一方面,調降汽車貨物稅可以刺激內需消費,為當前消費信心低迷的危機注入強心針,觀諸全球許多國家都把刺激汽車消費,作為提振內需經濟既關鍵又具實效的重要手段。
這次官員端出「定額調降」汽車貨物稅的作法,而非調降稅率,更是聰明的決斷,這樣對於單價較低的國產車、中低價位進口車而言,將能產生更大的降價幅度感受,得以普惠更多市井小民。
在此,我們呼籲政府,可以將汽車貨物稅調降,與汰舊換新、購買低污染新能源車等措施鏈結,鼓勵民眾換購更環保的汽車,這還能讓台灣收降低污染、減少能耗的成效,為淨零減碳的未來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