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430張漢驊/綜合報導

歐洲審計院:已達「高風險」程度…歐盟低階晶片 對陸過度依賴

image
歐洲審計院(ECA)當地時間28日發布報告指出,歐盟在低階晶片上對中國的依賴已達「高風險」程度。圖/新華社
2024年歐盟前五大晶片進口國及金額

 美國近年對中國實施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抑制中國取得製造高階晶片技術,迫使中國轉往低階晶片市場發展,並占據歐盟低階晶片進口國的首位。歐洲審計院(ECA)當地時間28日發布報告指出,歐盟在低階晶片上對中國的依賴已達「高風險」程度,並警告,歐盟雖訂下2030年達到全球晶片供應鏈占比20%的目標,但目前距此目標「相去甚遠」。

 綜合外媒29日報導,歐洲審計院網站28日發布「晶片競賽:歐盟在全球競爭中落後」的報告坦言,歐盟的晶片戰略在執行上已有合理進展,但2023年發布的「歐洲晶片法」想要達成「數位十年」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歐盟執委會此前預測,歐盟的全球晶片供應鏈占比從2022年的9.8%,至2030年僅微幅增至11.7%。

 報告稱,「歐洲晶片法」規劃至2030年將動用860億歐元,其中歐盟執委會僅負責5%,其餘將由各會員國及產業界籌措。相較之下,全球主要晶片製造商光是在2020至2023年,已投入4,050億歐元,歐盟在「銀彈」挹注上,落後競爭對手甚多。

 報告指出,歐洲雖在部分低階晶片擁有具競爭力的企業,例如德國的英飛凌、荷蘭的恩智浦,以及法義合資的意法半導體,主要供應歐洲汽車業,但整體上,仍追不上歐盟需求成長速度。因此,歐盟約有三分之一的低階晶片來自中國。

 數據顯示,歐盟2024年向中國進口低階晶片達到132億歐元,位居當年低階晶片進口國第一名,但進口中國高階晶片僅44億歐元。報告稱,2024年歐盟對中國在晶片的貿易逆差高達98億歐元,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尤其低階晶片對於推動綠能與節能技術具有關鍵作用,需求恐只增不減。

 審計院成員特爾波姆(Annemie Turtelboom)表示,當前美歐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高,對晶片供應鏈依賴問題尤為突顯,「我們早已知道,從與歐盟關係不穩定的國家進口產品風險很高,但現在我們甚至無法完全仰賴傳統盟友提供穩定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