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MWC行動通訊大展,被視為全球電信業與通訊技術發展的風向球,今年吸引約11萬人參與,回復疫情前水準。在市場成長壓力加劇的背景下,AI技術的導入不僅提供了轉型契機,也為電信業者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為了協助台灣業者掌握國際趨勢並拓展商機,工研院日前舉辦「MWC 2025展會直擊:AI驅動未來通訊與智慧應用研討會」,剖析電信產業向開放架構與AI驅動加速邁進的態勢;同時也分析各大企業,如何運用AI來提升網路管理效率、拓展應用場景。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產業分析師楊玉奇表示,今年MWC以「融合、連結及創造」為主題,會展中展現了AI與通訊技術的深度融合,也預告電信產業即將進入AI驅動的智慧化時代。
近年來,電信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收入與現金流的萎縮,使業者在基礎設施投資上趨於保守。2024年,全球電信業的總收入相較於2023年微幅下滑1%。儘管AI應用推動了網路流量成長,但市場整體收益並未同步提升。以德國電信為例,5G推出後用戶平均收入從22歐元,到2024年已降至20歐元,反映出價格競爭與市場飽和所帶來的壓力,加劇了歐洲市場電信資費的亂象。
此外,全球5G覆蓋率雖已達45%,但提供5G低延遲應用極高頻寬與極低延遲的高頻毫米波的普及率仍不足3成,使得5G低延遲應用占比不到1%,顯示高端應用場景尚未成熟;此外在市場壓力下,電信業界勢必得尋找新的技術突破,而AI無疑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在電信網路管理上的應用,已進入「AI for RAN」、「AI on RAN」以及「AI-driven OpenRAN」的階段,業者正透過AI來優化訊號覆蓋率、流量分配,並提升網路節能效率,例如NVIDIA於2024年發起AI RAN聯盟,就積極推動AI與無線網路的整合,以改善數據傳輸品質與使用者體驗。
楊玉奇認為,AI在網路管理、安全防護、企業數據處理以及智慧天線等領域的應用,已逐步改變了電信產業的營運模式,而智慧型AI超級天線的出現,更使得固定無線接取(FWA)技術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可進一步提升訊號強度與覆蓋範圍。
雖然AI在技術層面的應用日益成熟,但商業變現仍是電信業者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AI雖提升了網路管理效率與服務品質,但仍缺乏明確的商業模式,AI服務需要被開發者大規模採用,才能形成完整的生態系;此外,AI也逐漸影響6G技術發展,雖然未來AI Native概念也許會成為6G的核心技術之一,但隨著AI加強網路運算能力與傳輸效率,未來「多少G」可能變得不再重要,這將影響通訊技術的投資方向。
展望2026年,楊玉奇認為量子計算有望成為下屆MWC大會的焦點,因為量子技術的安全防護與網路切片技術,已在本屆受到關注,AI與量子計算的結合將進一步提升通訊網路的安全性與運作效率,未來可能改變電信業的運作模式,為業者帶來新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