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雨水豐沛,但愈蓋愈多的半導體廠、科技廠,需要的用水都能保證無虞嗎?國發會表示,不斷成長的產業用水需求、及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高度挑戰用水的妥適管理,從水源頭到水龍頭都需要跨部合作、強化系統治理。近年來各項水資源建設看到成效,累計增加每日237萬噸水源,相當全國公共用水多出逾2成「水資源掌握」,能在緊急需要時得以餘裕。
國發會17日召開第128次委員會議,經濟部、農業部分別就「因應氣候變遷強化台灣供水韌性」、「畜牧廢水管理及精進作為」提出報告。據官方統計,台灣地區近十年平均年總降雨量885.02億噸,扣除蒸發損失及入滲後,可利用的逕流水量633.70億噸,而民生經濟活動使用的年平均總用水量估值163.72億噸,其中生活用水31.34億噸(占19.45%)、工業用水16.38億噸(10.0%)、農業用水115.50億噸(占70.55%)。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行政院握有整體水資源規劃的藍圖,為利於流域整體治理成效,經濟部運用行政院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策略會議機制,強化政府跨部門協調,以系統性治水與韌性提升為核心,整合部會相關圖資、逐步推動建構精準分配資源模式,訂定治理優先順序,以有限資源提升流域治理效能。
國發會指出,台灣雖降雨豐沛,惟時空分布不均、不易蓄存,流入地下、蒸發近3成,平均來看,被使用的總水量不及總降雨量的五分之一,凸顯面臨供水的極大風險。
近年來政府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及管理超前部署,106年起的跨部會大型計畫也結合中央及地方資源,如珍珠串計畫,調查各項水資源、建立管線等,其中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及桃園石門水庫與新竹寶山水庫水管網,均適時增加科技園區需要的水源調度空間。
此外,推動科技造水如再生水、海淡水等,導入智慧化水資源管理,也是增加水源掌握的解決方案。
劉鏡清表示,行政院核定的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重大工程優先評估以促參方式辦理。在供水用水系統鼓勵保險業參股民間機構,能充份運用國人自有資金,更滿足未來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農業、民生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