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一個決策,就讓全球金融動盪、各國產業進出口緊急縮手。隨著川普上任來的政策作為愈多,其政策標的似乎也開始浮現:美國國債及中國大陸。在此劇變之時,事先推演後續的劇本方向彌足珍貴,除可因應外在變局,更能藉此大幅修正多年來所累積的經濟與產業結構沉痾。
總統府及行政院在川普宣佈對等關稅的這一段時間來,提出許多產業協助方案。然而,因應32%關稅只是政府的戰術,模擬川普政策所要形塑的全球政經、金融及經貿可能演變路徑,再全盤規劃政策路徑,才是戰略。
固然台灣經濟十年來展現成長態勢,製造業出口也一直是成長動能的來源。除了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金屬製品等製造業中分類亦具有出口競爭力,相關產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率呈現上揚。其餘製造業中分類則大多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業者的強力競爭;政府在政策上預定推動百工百業採用人工智慧,提升產業出口競爭力。惟,在算力、演算法所需的垂直產業資料以及所額外需要的能源供應等,並沒有具體有效的推動政策規劃;此議題最近才在監察院的主權AI報告中被糾正。
在2024年新政府組成以來,為呼應賴總統的政策願景,多數部會首長們有自己既定的政策目標及具體政策推動作法,並同步要求所屬司署及周邊智庫與執行團隊配合落實。畢竟部會首長是政務官,必須承擔起是否能夠達成政策目標的責任。這樣的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展開邏輯,在全球政經、經貿承平時期,應該相當合理。
只是,在強力的「由上而下」指導下,已使某些機關開始流失許多有豐富推動政策經驗的中階行政主管,各智庫許多人力必須用於協助部會主管蒐集枝節問題,卻無從得知部會政策方向全貌,失去協助政府擘畫的前瞻功能;也有部分機關,僅聽從上位的指令,尋求容易做的項目做表面回應,無心協助台灣化解經濟結構,以及產業進入障礙的根本問題。
按英國及OECD所提供「政策專業指引」,良好的政策,必須在戰略/策略有妥適規劃、在預算及法制上必須有良好民主治理體制,在政策推動上必須能有效推動與監督。似乎,當前行政體系,在這三層次都有精進的空間。
川普2.0,已顯示當前不是一般承平時期。台灣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過往數十年所設定的進口障礙、各類產業管制、對業者補貼及匯率等政策作為高度相關,也造成台灣各個產業間發展程度的大幅差異,成就當前大幅仰賴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等產業的出口成績。
川普2.0的未來發展情境,設若中美持續高度對抗,潛藏著類似於「冷戰」時期的全球經貿機會的情境,或中美在未來某一時點相互和解,預期台灣全產業將會面臨中國大陸「國家體制」下的產業競爭,或川普真的要求台灣關稅降為零,台灣該如何全套地調整政策,推動可落地到各行各業的AI政策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化解與調適台灣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及管制情形。
賴總統競選時所提的政策願景及各項政策策略確實重要,但是因應川普2.0所帶來的衝擊,不該限縮於緊急回應的政策方案,也不能只是聽聽業者來蒐集意見。台灣所需的應該是集結智庫,觀測與分析川普根本的目的及模擬可能帶來各種的影響漣漪情境,組織起實質決策者形成因應戰略;建立與立法及產業意見領袖的暢通連結,有效形成法令及預算編列;與部會政策執行團隊討論戰略到戰術的作法,具體形成一個國家級改革戰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