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植系」信託平台中融信託於2023年爆雷,近日傳出正面臨破產清算。外媒15日報導,兩家由監管協調提供委託管理服務的機構:中信信託、建信信託認定中融無力償債,已於近期向監管機構建議對中融進行清算,但監管機構尚未作出最終決定。
另一方面,2022年爆雷的大陸地產商融創中國,近日傳出正與部分債權人磋商,計畫將所有境外債券轉換為股票,債權人可選擇不同轉換期的強制性可換股債券,並最終轉為股票。若得以完成,將會是大陸大型地產商首次將其所有美元債券轉換為股票。
綜合港媒報導,大陸理財產品被視為企業在銀行融資外的工具,不少理財產品都與大陸地產商或項目掛鉤,也被不少媒體稱為「影子銀行」。在大陸地產商爆發債務危機時,多家理財產品平台宣告無力支付投資者,新華信託於2023年宣布破產、四川信託於2024年進入破產程序。
中融曾是大陸頂尖的「影子銀行」之一,截至2022年,其管理資產規模達人民幣(下同)7,860億元。然而,在數十億美元的信託產品違約前,其財務狀況已顯露疲態。
中融因多個產品無法如期兌付,於2023年和中信信託、建信信託簽訂委託管理服務協議。據估計,其違約的信託產品規模約2,500億元,涉及逾3萬名散戶,以及約2,000家機構投資者。
雖然中融未上市且沒有公開市場債務,但潛在的清算與後續漫長的破產程序,數萬名投資者的資金回收恐面臨困難。
大陸信託業規模高達27兆元,但近年破產與違約事件頻傳,對消費者信心構成壓力。公開數據顯示,除了中融以外,自2024年初以來至少有162款信託產品違約,總計690億元。
為此,大陸金管總局1月公布「若干意見」,承諾到2029年信託業風險將得到有效管控,近期也修訂破產程序相關規定,並在經濟放緩及中美貿易戰加劇的背景下,力求維護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