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進入90天緩衝期,仍讓全球供應鏈陷入地緣政治與海外成本重新分配的思考中,對於已部署東南亞產能的台灣PCB業者而言,初步雖未見直接影響、設廠計畫不變,惟量產進度恐因消費景氣間接放緩,且未來台廠在全球布局也將變得更加審慎。
近年為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台商PCB紛紛啟動「中國加一」策略,即在中國大陸之外再找出「第三地」廠區,台商PCB業者積極在東南亞設廠,其中以泰國投資最熱,今年將進入試量產高峰。據統計,至少有20家台商PCB大廠在台灣及東南亞地區設立新生產基地,包括臻鼎-KY、欣興、金像電、敬鵬、華通等在泰國設立新廠,健鼎聚焦在越南投資,PSA集團旗下瀚宇博及精成科則在馬來西亞設廠。
然而,這批「第三地」產能才剛開出,便迎來高關稅挑戰。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課徵關稅,對台灣稅率是32%,而越南、泰國則分別被課徵46%與37%稅率,高於台灣本地,PCB業者第一時間直言,原先為了要避開貿易戰而選的替代生產基地,如今卻反而面臨更嚴苛關稅「很頭痛」。
PCB業者多謹慎看待關稅政策細節及協商結果出爐,短期內,泰國廠對輸美產品的投產轉為保守,長期來看,則依協商結果調整速度與方向,需更審慎評估報酬率與風險。不過,並非所有台廠都陷入焦慮,多數業者仍指出「關稅衝擊有限」有3大原因,其一,PCB產品直接輸美比重低;其二,過去多為FOB(離岸交貨條件)交易,由客戶負責關稅支出,直接影響不大;其三,毛利率高的客戶承受能力強,短期訂單並未鬆動,未來關稅發展仍需與上下游業者密切討論是否調整。另一方面,美國製造看似為新選項,供應鏈則要面對生態系不完整及人力成本過高的挑戰,業者寧願承擔高關稅,臻鼎董事長沈慶芳強調,PCB產業性質與組裝廠不同,設備投資較高,在美國並不適合PCB生產,現階段也不會赴美建廠。
此外,儘管中國大陸廠區仍是台商PCB主要生產基地,但在報復性關稅累加達145%的壓力下,已有部分業者重新檢視陸廠定位與功能,朝向「內需市場專用廠」或「轉單中繼基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