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總統川普半導體供應鏈戰略漸成形,外媒對護國神山與美系IDM大廠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之傳言越發可能成真。Omdia分析師林信良指出,晶片為美重要戰略物資,透過政府主導,美企出錢、出廠房,台廠則提供經驗、工程師,宛如晶片版稀土協議。供應鏈業者透露,以蘋果為首之大客戶持續對晶圓代工業者施加壓力。
對台廠來說、晶圓廠的建置與生產移轉並非易事,或許循南科AP8廠模式,能夠加速晶片在美生產落地速度。
據悉,不論是台積電或英特爾,雙方均有高層反對合資公司,此外,聯電對格羅方德併購也不感興趣;然而在100%半導體關稅要脅,及美國晶片在地生產的戰略架構下,台廠除了客戶的壓力外,同樣也感受到非來自商業領域的壓力。
半導體作為戰略資源,從美國商務部設立「美國投資加速器辦公室」並接管晶片法案計畫,林信良認為布局已展開,未來可能成立美國半導體國家隊,合資公司拉攏眾多美系半導體巨頭,從IC設計、晶圓製造等業者出資,並由台積電運營;先進封裝或成熟特殊製程,則可以交由格羅方德、聯電來負責。
他分析,美國政府重建半導體產的方式,與烏克蘭共創稀土產業價值相似,不僅能解決美國產業外移與財政危機問題,也在美國主權基金介入與推動合資公司的過程中,預留商業模式解決地緣衝突的契機。
半導體供應鏈透露,關稅大刀架在脖子上,品牌廠勢必加速供應鏈外移中國,甚至回歸美國本土,晶片製造為其中關鍵。然而,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完全建好,又要改朝換代,所以不僅品牌廠急、川普更急;透過現有廠房進行良率調校是最快速的,既能舒緩美系IDM廠的財務負擔,又能確保關鍵技術在掌控之中。
不過由於雙方使用的機台及配合之供應鏈不一,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拉升良率,反而會加劇不同公司文化間的衝突。另一方面,站在台積電角度,等同於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對英特爾而言,亞利桑那州Intel 18A試產線已啟動,在製程節點正積極追趕,並手握各種關鍵技術,並無一定要合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