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414社論

關稅戰步步進逼,金融戰粉墨登場

 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關稅戰在全球開打,大多數國家基於形勢比人強,接受為期90天的關稅諮商談判,期間還發生美國海關公布免稅編碼的插曲,但最終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金融面也出現引人注意的新變化,範圍涵括股市、匯市和債市,接續關稅戰的拉鋸,中美兩強經濟領域上的交鋒,即將從物流面擴大到金流面,須密切注意對台灣產生的衝擊,尤其是來自匯市的變動。

 美國提出關稅議題以來,關於金融層面的討論,多聚焦在各國匯率走勢的升貶,各國股市出現的修正行情上。主要市場貨幣都將因為吸納關稅成本而承受壓力,股市則受到反覆的關稅條件而震盪下修,反而是較少引起關注的債市,意外成為引爆新一波金融戰的導火線。

 各國股市和匯市出現的波動,是透過美國關稅政策傳導效應,由外而內產生影響,債市波動的路徑剛好反過來,是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巨大的賣壓,讓美債殖利率急速攀升,並擴散回其他的美國資產,形成制衡其關稅政策的另一股力量。美元指數即因此跌回100以下,為兩年以來首見。

 美債龐大賣壓從何而來?原因之一是關稅戰的紛擾,影響美債作為全球最安全資產的地位,機構投資者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開始減少資產配置的美債部位,原因之二同樣來自市場,是避險基金發現美債的現貨與期貨合約,出現價差,利用槓桿操作進行套利。

 引起討論最多的是第三種說法,即持有龐大美債部位的國家,藉拋售美債來影響市場的穩定,迫使美國收斂其激進的關稅政策。尤其關稅戰中不願服輸的中國,市場傳出拋售規模高達500億美元,是這一波金融戰的主戰方。

 按美國官方的統計,今年初,中國政府還持有超過7,600億美元部位,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美債持有國。由於即將來臨的6月,為今年美債密集到期的月份、高達6.5兆美元的債券部位,需辦理再融資借新還舊,對照日前美國3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飆升到4.8%以上,且多數時間都盤據於高點,此一情況,將使美國財政再融資負擔擴大,還會排擠到後續財政政策的施展,更讓打著兵貴神速算盤的關稅戰,無法快速結束而陷入持久戰。

 從中國大陸角度來看,拋售美債可透過拉高殖利率、施壓對手國,客觀上也有為穩定人民幣匯率進行布局的積極用意。要透過外匯資產的調整,囤積足夠數量的美元部位,才能使匯率雙向浮動並操之在我,避免匯市出現風吹草動時,受制於籌碼不足而失去匯率的主導權,就此而言,確有賣出美債、換回美元調節需求的必要。

 回過頭談台灣。面對已是現在進行式的金融戰,穩定匯市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股市。當金融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政府第一時間最關心的是股市的變化,既有公股行庫、國安基金守護市場,制度面也有史上最嚴的限空令把關。相對而言,新台幣匯率雖波動幅度放大,央行仍宣稱處於動態穩定的範圍之內。

 但不論對等關稅談判或匯率操縱國的指標,台灣對美龐大的貿易順差,始終難脫被檢討的重點之一,在與美方談判的過程中,極大可能面臨新台幣被迫升值的壓力。為此,廠商一定要建立起匯率避險意識,不能隨波逐流自然避險,而金融市場也要提供豐富多元的避險商品,從大型企業到中小企業,都能有其合適的匯率避險選項。

 最後,台灣去年對美貿易順差快速攀升到739億美元,增幅高居美國貿易對手國的首位,原因除了科技產品的爆發式成長,某種程度來和推動台商鮭魚返鄉,返台投資設廠再出口的政策有關。當時的良好表現,時過境遷成為要檢討的項目,面對接連而來的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與金融戰,務必要研擬台商全球布局的新策略,因應重組後的國際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