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30年「公有新建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目標,內政部規劃「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預定在2025~2026年間將補助改善85案,預期每年約可節電8,000萬度,減碳達2.2萬噸CO2e,同時可培育跨領域專才約7,200人次,整體推估2年可帶動產值約為1,460億元。
考量我國氣候及國情,內政部建築減碳採取「公有先行」,並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針對新建建築先採取鼓勵方式,再逐步修訂法規強制實施;同時,也研擬強化家電節能措施,並投入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及再生能源等之研發與應用工作。
內政部表示,「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共有四大推動主軸,包括一、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二、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三、提升家電產品能源效率,四、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為提升建築物節能實施成效,內政部透過綠建築標章強化建築設計,並以容積獎勵推動都更及危老重建;未來也將逐步強化建築節能設計規範,將建築能效納入規定,擴展至新建民間建築。
此外,由於我國住宅類建築之耗能以空調及家電設備為主、約占70%,內政部也將透過推動節能家電標示與貨物稅減徵等措施,加速汰換老舊設備,提升家電能源使用效率。
不過,考量我國既有建築物占全國總量達97%以上,數量龐大且牽涉民眾權益,因此,目前對於民間的既有建築,仍採鼓勵之獎補助方式為主,如都更、綠色金融及ESCO深度節能專案等。
參照過去經驗,內政部預期,整體社會效益方面,由於計畫提升建築物具備因應氣候變遷的節能基礎,改善建築及住商部門節能減碳效益,促進淨零建築產業轉型發展,推估2025年至2026年可帶動產值約為1,4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