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31文/呂晏慈、林于蘅

守護環境第一線 彭啟明再戴兩頂鋼盔

image
環境部長彭啟明。圖/顏謙隆

 從民間走入體制內,推動環境議題時多了公權力,但掣肘也不免增加,在環團和企業雙邊的鞭策和期待下,環境部長彭啟明仍成功推動台灣碳費制度,立下減碳路上的里程碑。他堅定不懼、連行政院長卓榮泰說「要再給他兩頂鋼盔」,其實他認為,「召喚人心比收費付錢更重要」。

彭啟明說,環境部就是政府的NGO,即便很難達到100%的人滿意,但一定會做到守護環境的角色。

 面對任內最大挑戰之一—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環評。他回顧,儘管最終大會17名環評委員一致同意通過,引發反四接團體強烈不滿,爆發肢體衝突。環境部很努力地守住裁判的角色,但可惜的是,反對方「把裁判桌掀掉」,最終得不到環評委員的認同,但「如果把裁判否決掉,台灣以後要相信誰?」

 他認為,環境部就像政府內的NGO,常常跟其他部會argue(爭論)一些事情,但環評制度上路滿30年,已到了「總體檢」的時間點。「我們的同仁都是頂著鋼盔往前走」,他希望能夠改變制度,讓社會參與力量可以再進來。彭啟明舉例說,任內處理的減塑、焚化爐、垃圾處理、固體再生燃料(SRF)、降低空污,全部都是難題,其中空污減量得著手處理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如家長接送孩童上下學時停車怠速,要如何與社會大眾溝通?他說,不是訂定規定、要求民眾付錢,而是要「召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