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31社論

人力運用調查不可停辦 ─重溫熊彼得一席話

image
政府自1976年開始辦理人力運用調查,每年調查一次。少了這份調查,外界將無法明白失業者的處境,也不明白80萬名非典型就業者的心情,更不明白教育與就業漸行漸遠的情況。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日前公告指出,受預算凍結影響,原訂於今年5月辦理的「人力運用調查」將視預算解凍情形,延後辦理或停辦。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份公告,人力運用調查已邁入第50年,屬「國寶級統計」,只因預算凍結就令其停辦,顯得格外諷刺。

眾所周知,按月發布的失業率內容單薄,因此政府自1976年開始辦理人力運用調查,每年調查一次。少了這份調查,我們將無法明白失業者的處境,也不明白80萬名非典型就業者的心情,更不明白教育與就業漸行漸遠的情況,換言之,也就不明白積累的民怨,浮盪的人心,這對政府施政將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

工作貧窮何以增多?非典型就業何以上揚?就業條件為何每況愈下?失業者要求的待遇太高嗎?教育與就業相稱嗎?人力資源是否有效運用?答案都在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裡,這是每月失業統計所看不到的。

放眼能持續50年的調查沒有幾本,人力運用調查堪稱「國寶級統計」,豈可輕言停辦?須知,停辦的統計,日後再也追不回來,未來將沒有人知道2025年台灣勞動市場到底發生什麼事?尤其2025年是大亂之年,國際情勢在川普關稅戰下混亂不已,國內在朝野爭鬥下日趨不安,選在這一刻停辦統計,將陷政府施政於迷航,罪過大矣。

事實上,2025年主計總處業務費被刪得不多,此次停辦人力運用調查的原因不在於預算被刪,而在於業務費被凍結4成,被凍不代表日後沒有這筆錢,只要赴立法院報告後即可解凍,一切調查仍可如期進行,統計部門只因預算凍結,就宣稱停辦這個,緩辦那個,未向上直陳統計的重要性,也沒有展現非辦不可的決心,實有愧於做為一個統計人。

主計總處官員自己也說:「調查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延續性很重要的。」顯見統計部門知道停辦的嚴重性,但既知停辦有如此大的傷害,為何不力爭到底?如果統計官員有那種拚了烏紗帽也堅持非辦不可的勇氣,行政院還會把這份「國寶級統計」當成馬耳東風,說刪就刪嗎?自然是不會的,對於當前統計困境,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立法院應恢復統計部門的預算:今年以來,受影響的非僅主計總處的人力運用調查而已,經濟部統計處等中央各部會統計處皆有此情況,鑑於政府統計的延續性,立法院宜對統計部門的預算進行解凍,以免2025年成為「統計空缺年」,當時間數列中斷,非僅今日的施政受影響,學界的研究也會受池魚之殃。

 第二,行政院應撥補調查經費以緩解衝擊:各部會裡,統計部門的預算是最少的,一份調查的預算不到300萬元,就算預算在立院暫時無法解凍,行政院也應拿出300萬元以留住這份「國寶級統計」,這並非難事。想想,人力運用調查這份國寶級統計,難道不值得行政院撥補300萬元嗎?

 第三,朝野應立法保障統計部門預算:前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曾說:「今天更好的統計,明天才有更好的政策。」相較公共建設預算等支出,統計部門所需經費是小巫見大巫,再怎麼撙節也不該刪減調查預算。回顧過去三十年間,調查、普查找不到預算的情形也曾出現過幾次,長久之計,仍應立法保障統計部門預算,才能避免日後歷史重演,如此才能確保統計的可信度,不致於處於盪之中。

 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於所著的經濟分析史裡說:「經濟分析者必須掌握歷史、統計和理論…,對於經濟學而言,統計是極為重要的,其實早在16、17世紀,各國政府已然明白這個道理。」三百年前歐洲已知道的事,我們政府今天豈能不明白?至盼立法院、行政院能儘速解決這個統計困境,別讓主計總處日前這份公告,最後真的成了國寶級統計的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