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27孫彬訓/台北報導

央行穩匯 迎戰對等關稅

台灣2024年為美國第六大入超來源,貿易爭端恐難逃;作戰方針採「控制匯率波幅低於主要貨幣」,力求相對的動態穩定。

image
市場解讀,央行顯然不願台灣對美國鉅額的貿易順差,迫使新台幣出現明顯升幅,具體的匯市操作方式,會控制匯率波幅低於主要貨幣,力求相對的動態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平均年波動度

 美方於4月2日揭曉的對等關稅,對台灣影響重大,財經部會嚴陣以待,因應可能出現的衝擊。中央銀行正就匯率議題與美方溝通,因國際資金鉅額且頻繁移動,成為影響匯率波動的主因,央行坦言難以透過匯率調整貿易失衡,「將控制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度,持續低於各主要貨幣」,力求維持匯率相對穩定,利於廠商報價與營運,和國內金融穩定與經濟成長。

 央行27日至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提前曝光的書面報告透露上述訊息。市場解讀,央行顯然不願台灣對美國鉅額的貿易順差,迫使新台幣出現明顯升幅,具體的匯市操作方式,會控制匯率波幅低於主要貨幣,力求相對的動態穩定。

 央行報告分析,如將時間拉長自2000年來看,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平均年波動度,澳幣為10.18%、歐元9.39%、韓元9.02%、日圓8.25%,此四大貨幣都高於8%。波動最低的兩貨幣,新加坡幣5.71%,新台幣長線波動度為3.89%。換言之,「新台幣的波動長期相較穩定」;2016年迄今,3月21日新台幣對美元升值0.24%,美元指數同期間升值5.5%,主要亞洲貨幣多呈貶值,貶幅在10%至20%間,新台幣相對強勢。

 報告強調,在金融自由化及資本自由移動下,國際資金鉅額且頻繁移動影響匯率波動,衡量均衡匯率困難,亦難以做為調整貿易失衡的工具。

 央行持續和美財政部溝通,說明聯準會實施QE政策,我國面臨大量且頻繁的跨境資本移動,影響新台幣匯率,央行基於金融及幣值穩定職責,於匯市供需失衡時調節,並非為獲取貿易競爭優勢,央行將與美財政部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等議題溝通。

 報告指出,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1月,國內匯市美元超額供給嚴重,恐損及匯市價格機能,央行進場穩匯,2020年全年淨買匯391.6億美元、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央行淨買匯439.9億美元。

 報告說明,2024年台灣為美第六大入超來源、為739億美元,次於大陸、墨西哥、越南、愛爾蘭及德國。此外台美關稅差距低於印度、南韓、泰國、越南、大陸及印尼等,惟對美國貿易出超大,須審慎因應貿易爭端。

(相關新聞見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