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24李書良/綜合報導

價格跌破人民幣1萬元 內捲殺戮 工業機器人淪紅海

image
前景曾為市場看好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包括零組件在內,卻在「內捲」殺戮下,淪為價格戰的紅海。示意圖。圖/新華社

 當前大陸機器人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人形、仿人機器人成為賽道寵兒,更是各路資本追逐的熱點。但崛起不久、前景曾為市場看好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包括零組件在內,卻在「內捲」殺戮下,淪為價格戰的紅海。採購平台上部分品牌的六軸協作機器人報價,甚至跌破人民幣(下同)1萬元。

 綜合陸媒報導,大陸當前陷於「內捲」困局的行業,不僅太陽能、電動車、電池等出海「新三樣」,工業機器人同樣難以倖免。在大陸發展僅十年時間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很多企業不僅沒賺到錢,還陷入虧損。業內人士表示,與2024年相比,今年「內捲」已走火入魔,企業將面臨嚴酷的「優勝劣汰」。

 以協作機器人為例,高工機器人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六軸及以上協作機器人的產品均價為9.73萬元,這比2022年同期下跌11.87%。但2024年協作機器人價格繼續下滑,6公斤負載的六軸機器人最低跌到2萬多元,5公斤負載的協作機器人最低不到3萬元。

 由於產業崛起速度太快,工業機器人的零組件市場殺成一片紅海。以諧波減速機為例,陸廠的零售價甚至不到新台幣5千元,相較之下,日本一顆要價2、3萬台幣,台廠價格也大約1萬元。

 A股上市的新時達機器人高管坦言:「今年最大的感受是,銷量增加,營收反倒下降。」他指出,「內捲」主因於市場需求增速低於企業擴張增速,尤其部分傳統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已經趨於飽和,但新興行業還沒有放量。

 另外,同質化過高也是「內捲」的原因之一。以新時達工廠周邊100公里內來說,就有六、七家減速機廠,每一家提供的產品類型幾乎一模一樣,搞到最後大家只能拚價格。業者指出,十年前大陸機器人市場的准入門檻較高,但今天隨時可以買到各種零部件組裝成的工業機器人,門檻大幅降低。加上資本對於行業的關注度持續升高,吸引各路玩家瘋狂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