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17李麗滿/台北報導

愛養≠愛牠…寵物看病費 考驗年輕飼主口袋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自2018年起,動物醫院家數超過兒科,且此後差距不斷擴大,如今全台動物醫院早已超過2000家,儘管高端醫療不斷精進導入台灣,但整體醫療費用高價格不夠透明下,也讓年輕飼主面臨寵物動手術、做化療權衡經濟負擔時,往往選擇藥物控制,最後自然死亡或人道死亡。

超過十年在動物醫院服務的Ruby直言,「台灣人愛養寵物,不愛寵物」,在寵物人性化趨勢下,十年前動物生病很難找到動物專科醫院,現在網路蒐尋都可以找到各個專科,牙科、眼科等,大型動物醫院則涵蓋各個領域,但毛孩看病費用就是高,她看過不少年輕人帶毛孩看完病,無錢可付,光血檢一次就要2,000元,有毛孩因藥物服用無效,必須做血檢、照超音波等檢查,費用在1萬至1.6萬元不等,視檢查項目增加。

但在進入治療階段,恐怕不是每個年輕飼主可負擔,院方指出,後續若發現腫瘤就要進行手術切除,並進行切片送檢測,以利後續化療療程,手術前為做好萬全準備,必須先做配對、備血袋等,加上住院療程,整個費用15萬~20萬元跑不掉,沒有健保給付的寵物醫療費用相當驚人,也讓不少愛毛孩年輕人止步,選擇藥物治療,但也有人即便傾家盪產或借貸也要搶救自己毛孩。

也因為了解到愛養寵物就要愛寵物愈深,在各地動保團體透過網路社群勸募時,年輕人捐款意願相對比老一輩更高,且通常捐最快也捐最多;不過,台灣動保意識高漲十多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也衍生出不少網路「動保蟑螂」,以社群發聲傳播浪浪毛孩慘況,消費捐款人的愛心,也因為動保蟑螂盛行,不少年輕族群轉向支持結合醫療監管的動保行動,同時,經常性呼籲不要通報浪浪在哪裡,否則「十二夜」電影情節可能會再上演。

而無論是動物生病的醫療費用透明化,還是醫療監管的動物保護行動,在動保法修法保障下,「十二夜」電影情節真的不會再上演嗎?就有不少年輕獸醫生透露,鄉鎮診所還是有人受飼主之託給予安樂死,多數是飼主不忍看老寵物再受病痛之苦,但也有人是不想養,這也讓年輕族群疾呼,政府應善盡監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