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0317社論

論主計總處調降經濟成長的邏輯

image
●各機構看好今年台灣經濟,主計總處卻把今年經濟成長由原預測3.29%下修至3.14%,一時各方為之訝然。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預測,在先前各機構看好今年台灣經濟,紛紛調升經濟成長率之際,主計總處卻把今年經濟成長由原預測3.29%下修至3.14%,一時各方為之訝然,主計總處表示預算遭刪減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日後追加預算不如預期,還會再調降。

 平心而論,各智庫近期上修經濟成長的邏輯有其合理性,事實上,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也顯示,今年經濟活力要比原預測來得好,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出口等成長率全數上修,出口預測甚至比原預測多出58億美元,眾所週知,內需、外貿成長都調升,經濟成長應該上修才是,何以會調降?

 以往經濟成長下修,在內需和外貿這兩個領域裡總有一個不好,或者兩個都不好,從來沒有看過兩個都好,經濟成長卻調降,何以會有此奇怪的情況?

 主計總處的邏輯是另有兩股下拉的力量存在,其一是去年存貨變動高於預期,基數升高使得今年資本形成年增率調降,其二是中央政府總預算遭刪減使得今年政府消費、政府投資比原預測少了390億,綜合這幾股力量,預測今年經濟成長3.14%,下修了0.15個百分點。

 由於年初以來有關總預算遭立法院刪減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各部會也對此回應不少,什麼防洪水門關不了、記者會手語老師請不起、省道改善計畫受衝擊、連辦護照、老農津貼、統一發票中獎金額也聲稱受到影響,不料如今又多一筆,刪預算也衝擊今年經濟成長。

 立法院刪預算歷來有之,但在國民所得新聞稿上陳示刪預算會影響多少經濟成長,這是頭一回。今年總預算不計台電補助的部分,刪了1,076億,是刪多了一點,然而,這也是由於近年歲出過度膨脹使然,2013年元月立院三讀通過的預算也刪了372億,在當年這刪減數也創新高,也會影響經濟成長,但隨後的國民所得評審會議的新聞稿未置一詞。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政府統計應該要有獨立性,當預算被刪,各部會可以在政治正確下,說這個受影響,那個做不了,大家聽聽也就算了,但政府統計有其嚴肅性,不可人云亦云,像這個議題,主計總處這樣的表達,在如今的台灣社會,很難不讓人做政治聯想,而統計和政治走得太近,公信力將備受挑戰。

 依據聯合國2014年大會決議的政府統計十大準則,最重要的便是獨立性(independence)與問責制(accountability),少了這個堅持,一旦統計隨政治起舞,將會讓統計公信力頃刻灰飛煙滅,統計部門須有勇氣,有所堅持才好。

 主計總處本次發布經濟預測之後,媒體的報導都落在「刪預算削弱成長動能」、「總預算遭刪減經濟難保三」、「總預算遭刪,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一時之間,立法院儼然成了讓經濟成長下修的罪人,然而,如果跳脫上修、下修的角度,從歷年政府支出加以比較,依主計總處這份預測,今年政府投資成長率仍達6.3%,為六年來次高,也是過去十年平均成長率3.0%的兩倍,至於政府消費成長率2.9%,也比過去十年平均2.2%來得高,併計今年政府消費與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達0.58個百分點,這個比率也是近十年第四高,顯見,即或經刪減後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並未拖累今年經濟成長,非僅未拖累,依舊有不小的貢獻。

 熟悉統計者都明白,統計數字可以有多方面的觀察,從上修、下修的角度觀察,立法院刪預算使得經濟成長下修,然而從近十年資料比較,卻也發現刪減後歲出對GDP仍有不小的貢獻,兩種解讀可以得到全然不同的印象,統計部門發布資料時自應客觀解讀才是。

 經濟學家凱因斯(J.M.Keynes)為國民所得統計提供了核算基礎,他表示:「藉由國民所得統計,我們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黃金時代」,但願主計總處所編算的國民所得統計能實現凱因斯這個願望。